香港國際 博物館 日 41間 博物館 免費開放
這兩日本地41間 博物館 及文博單位將會免費開放,並同時推出多項教育及娛樂並重的節目,予市民大眾參加。那麼多 博物館 哪些最值得參觀?
為大家精選了其中幾間適合親子的 博物館 :
稻鄉飲食文化博物館
稻鄉飲食文化博物館由稻香集團經營管理。博物館於2008年7月開幕,原址在火炭工業區內,現已搬往沙田的稻香訓練酒樓內。展館透過模擬場景、文字說明,以及不同時代、不同地區所用的煮食用具、容器、餐具及香料食材等展品,從不同角度介紹本地飲食文化。
博物館內有不同展區,如稻米區、匙筷區、香料區等,展示了酒樓的不同年代變遷,非常值得家長帶小朋友去睇,不過平時要參觀就要網上預約日期和時間,但每日只有4節導賞時間,而且須15人才成團。不過,國際博物館日這兩天就不用特別預約,還安排了「親子糯米糍工作坊」,讓家長及小朋友一起參與,而且費用全免。
SundayKiss Blogger 小小豬成長日誌也曾到訪稻鄉飲食文化博物館,想知多點請按此。
稻鄉飲食文化博物館
地址:沙田火炭坳背灣街13號1樓
開放時間:9:30am-12:30pm, 2:30pm-5:30pm
查詢:3989 7000
續下頁
香港海事博物館
2013年,中環天星碼頭被活化為香港海事博物館,除了位於D層的博物館辦事處不設展廳外,參觀者可以隨意游走於A、B、C層的15個展廳,細看2000多件展品。A層主要介紹以往船員如何靠觀星定位和留意氣象,改變航道,以避開惡劣天氣;以及船隻遇上危險,船員如何利用摩斯密碼與附近的船隻通訊。另一邊的船橋位置是船長發號施令的房間或平台,小朋友可以在此扮演船長,體驗駕駛船隻的滋味。
B層主要介紹香港及現代的海事發展。牆壁上設有大大小小的船模型,包括現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隻——海上巨人號,還有船身長458米的亞勒維京號。此層還有面向維港的觀港廳,大家可以利用雙筒望遠鏡,追蹤在維港出沒的渡輪、貨櫃船等。至於愛玩電子遊戲的小朋友,不能錯過「創建現代化港口區」的「貨櫃運輸」遊戲,學習如何平衡重量,令船隻不會翻沉。
另外,海事博物館於5月15日會舉行海底奇觀潛水面罩工作坊,十分適合小朋友參與,參加者可與本地藝術家及兒童藝術工作者張翠珊一起製作一個別開生面的潛水員頭盔,並創作一個屬於一個自己的海底世界。
海底奇觀潛水面罩工作坊
日期:5月15日
時間:下午2時30分、3時30分及4時30分各一場(粵語另設英語通譯)
報名詳情請留意海事博物館公布
美荷樓前身是第一代公共房屋,是石硤尾邨最早興建的徙置大廈之一,於1954年落成,原稱H座,其後改稱為第15座,至該邨進行第一次改建及重建後改為第41座及命名為美荷樓。美荷樓是目前香港僅存的H型大廈,現被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經過活化後,已變身成現代化的旅舍,而今次最主要是介紹一樓免費開放的「美荷樓生活館」。
美荷樓生活館於2013年12月正式開放予公眾參觀,一樓為常設展覽區內設複製場景,保留美荷樓原有居住單位間隔、廚房、浴室、開放式長廊和雜貨店等基礎設施,參觀者能夠透過實景陳設,近距離接觸昔日的居住空間,讓大家認識當年早期徙置大廈居民的生活面貌。
「葛量洪號」滅火輪於1953年投入服務,2002年退役前,一直是香港消防處滅火輪隊的旗艦,曾參與無數船舶及沿岸重大火警的撲救工作和海上救援任務。「葛量洪號」在香港黃埔船塢建造,除了見證香港的消防歷史外,亦充分反映香港五十年代造船業的成就。鑑於「葛量洪號」深具歷史意義,香港歷史博物館把它列為藏品,並建設「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妥善裝置此滅火輪,於2007年開放予市民參觀。展覽館面積約1,200平方米,展出獨特的消防文物,並輔以多媒體介紹,增進市民對香港海上救援工作的認識。
香港鐵路 博物館 位於大埔墟市中心,面積6,500平方米,是在舊大埔火車站原址上改建而成的戶外 博物館 。香港早於英治時期,上世紀初葉已有鐵路,而其中一個在新界的重要柴油火車站就是大埔墟站,後來政府於1980年代引進現代電氣化火車,才建成了現在的新大埔墟站。舊大埔墟站建於1913年,是一座風格獨特的金字頂中國傳統建築,於1984年被列為法定古蹟;經修復及重新佈置後, 博物館 於1985年開放予市民參觀。
香港太空館分東、西翼。蛋形的東翼是太空館的核心,內設何鴻燊天象廳、太空科學展覽廳、全天域電影放映室、多個製作工場及辦公室;西翼則設有天文展覽廳、演講廳、天文書店、香港太空館資源中心和辦公室 。
香港太空館
地址:九龍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0號
開放時間:只開放何鴻燊天象廳及演講廳
前往方法:港鐵尖沙咀站
查詢:2721 0226
香港文化博物館
香港文化博物館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的一所綜合性博物館,內容涵蓋歷史、藝術和文化等不同範疇。博物館以服務觀眾為本,務求透過多元化和生動活潑的展覽及節目,讓參觀者在欣賞文物之餘,還可以參與其中活動,寓學習於消閒。博物館設有12個展覽館,陳列面積達7,500平方米。6個常設展覽館包括視聽導賞廳、新界文物館、粵劇文物館、徐展堂中國藝術館、趙少昂藝術館及兒童探知館。專題展覽館在不同時間推出多元化的展覽主題,以提高參觀者對文化藝術的興趣。
香港文化博物館
地址:香港新界沙田文林路一號
開放時間:10am-7pm
科學館常設展覽廳的總面積為6,500平方米。館藏展品逾五百件,當中百分之七十是互動展品,老幼咸宜。其中最為矚目的展品是「能量穿梭機」,它是目前世界上同類展品中最大的。而DC-3客機可算是科學館的另一珍藏。它是香港首架客機,也是館內第一件安裝的展品。科學館另設有一745平方米的特備展覽廳、295座位的演講廳、課室、電腦室、實驗室及資源中心,其他相關設施包括禮品店及書店。除了常設展覽外,科學館還會定期舉辦科學專題展覽以推介科技新知。
香港科學館
地址:尖沙咀科學館道2號
開放時間:10am-9pm
香港海防博物館前身是建於1887年的鯉魚門炮台,炮台由英國皇家工程兵團設計和建造,用以防禦法國及俄羅斯的威脅,但炮台的武器從未曾正式使用。1941年12月19日,炮台被日軍攻陷,香港更在月底淪陷並進入三年零八個月的日佔時期。二次大戰後,炮台被英軍用作訓練基地,至1987年英軍才全部撤走。
為了保存和展示香港的海防歷史,前市政局把舊鯉魚門炮台修復並改建為香港海防博物館,於2000年開幕。項目獲頒2000年度香港建築師學會銀牌獎。
香港海防博物館
地址:香港筲箕灣東喜道175號
開放時間:10am-5pm
香港歷史博物館的前身是市政局於1962年在大會堂成立的「香港博物美術館」。1975年7月,「香港博物美術館」一分為二,分拆為「香港藝術館」和「香港博物館」。新成立的香港博物館初時租用尖沙咀星光行為館址,1983年遷往九龍公園臨時館址,1998年7月遷至尖沙咀漆咸道南現址。「香港博物館」由1998年4月1日起,易名為「香港歷史博物館」。
香港歷史博物館新館,總樓面面積17,500平方米,由香港政府撥款港幣三億九千萬興建,是一座綜合性的現代化博物館大樓,建築物乃由本港巴馬丹拿建築及工程師有限公司(Palmer & Turner Architects and Engineers Ltd.)按照威拿.莊信先生(Mr E. Verner Johnson)的建築概念設計而成;其外型、色調與毗鄰的科學館互相協調,形成一個博物館組合。
茶具文物館的主要工作是保存、展出與研究茶具文物及有關的茶藝文化。茶具文物館的基本藏品由已故羅桂祥博士(1910-1995)捐贈,其中以宜興茶具最富代表性。館址原先是具160多年歷史的前英軍總司令官邸,於1984年改建為茶具文物館,又於1995年增建了新翼–羅桂祥茶藝館。除了展覽以外,茶具文物館亦定期舉辦陶藝示範、茶藝活動及講座等節目,以推廣陶瓷藝術和中國品茗文化。
茶具文物館
地址:香港中區紅棉路 10 號 (香港公園內)
開放時間:10am-6pm
前往方法:港鐵金鐘站 C1 出口
查詢:2869 0690
藝術館創立於1962年,最初設於大會堂高座,至1991年位於香港文化中心的新館落成,乃移遷到現址。藝術館轄下還有茶具文物館分館,位於香港公園之內。藝術館致力保存中國文化精髓和推廣香港藝術,至今搜集的藏品有16,000多項,包括中國書畫、古代文物珍品、具歷史意義的畫作及本地藝術家的創作成果。藏品精選部分於長期展覽廳展出。其專題展覽廳亦經常舉辦本地及世界各地邀請回來的短期展覽,內容包括古今中外的專題。
將藝術普及於群眾,向來是香港藝術館的主要工作方針。因此,藝術館亦安排了各種為配合展覽而進行的教育及推廣活動。希望藉此加深公眾對藝術創作的認識和興趣。
由2015年8月3日起,藝術館正式閉館約三年進行大型翻新及擴建工程。國際博物館日期間會有特備節目將移師梳士巴利花園藝術廣場舉行。
香港藝術博物館
地址: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0號香港藝術館
查詢:2721 0116
下頁:紅磚牆博物館
香港醫學博物館
沿樓梯街而下,在茂密的樹蔭中隱約看到一幢樓高兩層的西式建築,這是香港醫學博物館。這幢建於1905年的建築物前身是「細菌學檢驗所」,為了預防和治療十九世紀末肆虐香港的鼠疫而建,於1906年正式啟用,是本港首間專為醫學化驗而設的建築物。二次大戰後改名為「病理檢驗所」,1970至1990年代用作衞生署醫療用品倉庫。1995年,建築物改用作香港醫學博物館,並於1996年正式開幕,向公眾展示香港醫學歷史和發展。
香港醫學博物館
地址:香港半山堅巷2號
開放時間:1pm-5pm
前往方法:巴士 3B、12、12M、13、23、23B、40、40M、103(樓梯街,堅道站)/ 港島區專線小巴 8、10、22、28、31 (樓梯街站)
靜謐清幽的饒宗頤文化館坐落在荔枝角山崗上;此處在過去百年歷盡滄 –– 1887年在這裡設立了九龍關關廠,1904至1906年年間成為出洋華工的屯舍,1910年改為檢疫站。文化館現存最早的建築物位於下區,是1920年代落成的荔枝角監獄。1930年代成為荔枝角傳染病醫院,專門治療麻瘋病人,及至1950年代改名為荔枝角醫院。1975年再改為照顧長期病患者的療養院,其後過渡成為精神病院,2000年改為「荔康居」長期護理院,至2004年關閉。在發展局「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下,醫院在2014年活化為推廣中華文化和藝術的平台,並獲頒2014年度香港建築師學會主題建築獎–– 文物建築。
被大樹環抱的油街實現取其地址「油街12號」的粵語諧音,這個當代藝術空間前身是1908年建成的香港皇家遊艇會會所,是現存唯一一組位於1930年代北角填海前原來海岸線的建築群。香港皇家遊艇會總部於1938年撤出以後,建築群一度用作香港政府物料供應處員工宿舍和倉庫,直至1998年為止。2013年,油街實現正式開幕,透過舉辦不同活動,讓藝術界人士及不同社群互相交流,實驗藝術不同的可能性。
油街實現
地址:香港北角油街 12 號
開放時間:10am-8pm
前往方法:港鐵炮台山站 A 出口
查詢:2512 3000
建於1914年,氣派不凡的甘棠第是香港其中一座最早以鋼架興建並鋪設入牆電線的私人住宅,由香港早期殷商和慈善家何甘棠斥資建成,他和哥哥何東爵士都是當時著名的商人和社區領袖。
何甘棠家族一直居於樓高四層的甘棠第,直至1960年將大宅賣給鄭氏,翌年鄭氏再轉售予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2004年,香港特區政府從教會購入甘棠第,將大宅修復並改建為孫中山紀念館。紀念館於2006年開放予公眾參觀,展示孫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蹟和革命事業。
孫中山紀念館
地址:香港半山衛城道7號
開放時間:10am-7pm
前往方法:巴士 12、12M、13、23、23B、40、40M、103 (孫中山紀念館,堅道站)
由般咸道經東閘進入香港大學,你豈能錯過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馮平山樓是博物館的舊翼,以捐建人著名華商馮平山命名,前身是1932年啟用以收藏中文文獻為主的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
1953年,馮平山博物館(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前身)成立,但直至1961年馮平山圖書館遷入大學圖書館總館後,馮平山樓才正式成為博物館的館址。博物館在1994年改名為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並於1996年增建新翼(徐展堂樓最底三層),繼續透過展出館藏和舉辦不同活動推廣古今中外各類藝術。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
地址:香港薄扶林般咸道 90 號
開放時間:10am-6pm (註:只開放5月15日)
前往方法:港鐵香港大學站 A1 出口 / 巴士 3B、23、40、40M、103(香港大學東閘,般咸道站)
查詢:2241 5500
下頁:村落博物館
三棟屋博物館
位於荃灣的三棟屋博物館見證了香港新市鎮的發展–— 建於1786年的三棟屋村是典型的客家圍屋,由廣東移居香港的陳氏家族興建,原本只有三列房舍,及至十九世紀末,因子孫繁衍,再圍繞村後及兩旁增建房舍。1970年代,為配合荃灣新市鎮的發展,三棟屋村的居民被安排遷往別址,而三棟屋村則在全面修復後闢作三棟屋博物館,並於1987年正式開幕。參觀者除可欣賞三棟屋的建築特色和了解其修復工程外,亦可看到各種客家日用品和農具。
三棟屋博物館
地址:新界荃灣古屋里 2 號
開放時間:10am-6pm
前往方法:港鐵荃灣站 E 出口
李鄭屋漢墓是1955年政府在李鄭屋村夷平山坡,興建徙置大廈時發現的。從墓室的形制、墓磚銘紋及出土文物等推斷,該墓應建於東漢時期,即公元25年至220年。1988年李鄭屋漢墓被列為法定古蹟,得以永久保存。為了穩定漢墓內部的濕度和溫度,減緩墓室的損耗,墓室不對外開放,但觀眾可以透過裝嵌在羨道門口的玻璃,窺探古墓的內貌。
漢墓旁邊是展覽館,除了展出從漢墓出土的陶器及青銅器外,還設有「李鄭屋漢墓」展覽,利用文字、圖片、照片、地圖、錄像和模型等輔助展品,介紹漢墓的地理環境、發現經過和墓室結構。另外,現時還設有「畫像翩翩:從漢代畫像石看樂舞百戲圖片展」,藉著介紹漢代畫像石向公眾呈現漢代的重要歷史文化 ― 樂舞百戲。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
地址:深水埗東京街41號
開放時間:星期一至三、五至日及公眾假期:10:00-18:00 (逢星期四休館)
前往方法:港鐵長沙灣站A3出口;九巴2A
查詢:2386 2863
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
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是屏山文物徑中唯一一組西式建築,由建於1900年的舊屏山警署改建而成。舊屏山警署在1961年被元朗警署取代後,1966至1995年年間一直由警犬組佔用,後來改作新界北交通警西區行動基地,直至2001年為止。2007年,由古物古蹟辦事處及屏山鄧族共同籌辦的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正式開幕,介紹屏山鄧族的歷史文化和屏山文物徑的歷史建築。項目獲頒2008年度香港建築師學會主題建築—— 文物建築。
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
地址:新界元朗屏山坑頭村
開放時間:10am-5pm
羅屋民俗館是一座法定古蹟,距柴灣站5分鐘路程。「羅屋」建於十八世紀,是柴灣目前碩果僅存的一座古村屋。其原來的戶主是一家姓羅的客家人,故名「羅屋」。
羅屋民俗館
地址:香港柴灣吉勝街14號
開放時間:星期一至三、五至日及公眾假期:10:00-18:00 (逢星期四休館)
前往方法:港鐵柴灣站B 出口
查詢:2896 7006
上窰民俗文物館
遊覽北潭涌自然教育徑除了可以欣賞紅樹林外,更可以參觀上窰民俗文物館。上窰村在十九世紀末由原籍廣東省寶安縣的黃姓客家族人所建,他們在上窰村附近建造灰窰以生產石灰,又在灰窰對岸設磚窰燒製磚瓦,供建築業和農業使用。上窰村全盛時期曾僱用燒窰工人逾百名。其後由於水泥業興起,燒灰業日漸式微,村內居民紛紛移居市區及海外謀生,村舍於1960年代已荒廢。1984年,上窰民俗文物館開幕,展示各種家具和農具,而市民亦可順道參觀毗鄰的灰窰。
上窰民俗文物館
地址:新界西貢北潭涌自然教育徑
開放時間:10am-5pm
前往方法:巴士 94、96R (上窰站)(只在星期日及公眾假期行駛)/ 新界區專線小巴 7、9(上窰站)
自2009年1月16日起對公眾開放,為全港首創之唯一地質博物館。 位於香港大學本部,轄屬本大學地球科學系,該系為本港唯一提供地球科學學位課程的大學組織。
博物館館的收藏品、展覽品及活動,為地球科學教育重要的資源,為大學生、中小學生及公眾提供課室以外學習地球科學的機會。配合公共宣傳活動,推行對教育團體的導遊和樣本外借服務,本館冀將地球科學融合於中小學的課程中,以建立一個「地球科學和社會」的概念。
香港大學許士芬地質博物館
地址:薄扶林道香港大學厲樹雄科學館地下及一樓
開放時間:1pm-7pm
查詢:2241 5472
文物館藏品歷年遞增,現時藏品總數已逾一萬三千件。一九七三年文物館入藏猛進書屋原藏明清以至近代廣東晝畫千餘種,奠定館藏書晝的基楚。此後又承各方捐贈,年代由明清上溯宋元。金石銘刻、碑拓法帖,是建館以來的蒐集重點 ,有不少流傳有緒的抓孤本、珍本。工藝方面,以中國歷代陶瓷器最成體 糸, 至於其他品類如青銅彝器,玉石、雕刻、漆器、琺瑯、牙雕、竹刻、文玩、造像等,亦各有精品,文物館亦有多個可供專題研究的學術文物收藏,包括古代璽印、銘刻文物、善拓碑帖、名家書晝、秦漢簡牘、 宜興紫砂、外銷陶瓷等,都是富特色而且達到國際水平的精美文物。
集教育與學術功能於一身,致力向社會各界及國際人士介紹中華民族傳統中醫藥學的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並突出中醫藥在香港的發展歷史,讓大眾市民對傳統中醫藥有更全面及正確的認識。
香港浸會大學孔憲紹博士伉儷中醫藥博物館
地址:香港九龍塘浸會大學道七號賽馬會中醫藥學院大樓地下
開放時間:10am-5pm
查詢:3411 2938
香港教育學院 香港教育博物館
成立於2009年5月,旨在收藏、保存、研究及展示有關香港教育歷史、文化及發展的文物。博物館作為一個公眾機構,透過合作項目、伙伴計劃、展覽和互動性的教育活動,推動社群參與發掘歷史文物,以及建立資源以推廣終身學習。此外,本館亦是研究香港教育歷史的所在地,為本地及海外的教育團體舉辦有關學術活動。
香港教育學院 香港教育博物館
地址:大埔露屏路10號香港教育學院D1座平台
開放時間:10am-5pm
查詢:2948 8814
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展覽館
位於九龍公園的香港文物探知館前身是威菲路軍營第S61及S62座營舍。威菲路軍營約建於十九世紀末;至1910年,軍營內已建有85幢建築物。日佔時期,相信軍營曾用作集中營。軍營於1967年移交予香港政府,1970年再由前市政局接管並改建為九龍公園。1983至1998年,兩座營舍曾用作香港歷史博物館的臨時館址。2005年起成為古物古蹟辦事處轄下香港文物探知館,並獲頒2005年度香港建築師學會主題建築獎文物建築,2007年更獲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評判團嘉許創新獎。
香港文物探知館
地址:九龍尖沙咀海防道九龍公園
毗鄰香港公園堅尼地道入口,香港視覺藝術中心前身是域多利軍營卡素樓。建於二十世紀初的卡素樓原稱C座,為已婚軍官宿舍。二次大戰時遭受嚴重破壞,戰後才逐步修復戰時的損毀。1979年,英軍遷出域多利軍營,香港政府決定把近半山部分的土地興建為香港公園,並保留包括卡素樓在內的八幢歷史建築。1992年,香港視覺藝術中心開幕,致力透過舉辦各類型的藝術活動,包括展覽、工作坊、講座等促進香港藝術發展。
香港視覺藝術中心
地址:香港中環堅尼地道 7 號A
開放時間:10am-9pm
前往方法:港鐵金鐘站 C1 出口
香港電影資料館樓高五層,樓面總面積約七千二百平方米。為了便於控制儲藏庫的恒溫系統,整幢大樓一分為二,即每層均劃出半邊為藏品室,內置獨立的製冷系統和氣體式乾燥及除酸器。大樓的另一邊,則為經常性地舉辦公開活動的展覽廳和電影院,以及供參考用的資源中心。
香港電影資料館
地址:西灣河鯉景道50號
開放時間:10am-8pm
前往方法:港鐵西灣河站 A 出口
查詢:2739 2139
亞洲協會香港中心
靜處於鬧市中的亞洲協會香港中心前身是域多利軍營軍火庫,主要用作儲存和混合火藥,從1860年代第一座建築物落成起一直運作至二十世紀中期。軍火庫在1970年代曾是香港政府倉庫的機電工場。1979年,英軍遷出域多利軍營,軍火庫自1980年代起廢置。2002年,亞洲協會獲准租用和活化該址。2012年,亞洲協會香港中心正式啟用,藉着多元化的活動促進對亞洲國家的認識和文化交流。
亞洲協會香港中心
地址:香港金鐘正義道 9 號
開放時間:11am-6pm
前往方法:港鐵金鐘站 C1 出口
查詢:2103 9511
古色古香的東華三院文物館前身為1911年落成的廣華醫院大堂,醫院由東華醫院總理及華人領袖所興辦,作為上環東華醫院的九龍分院。1931年,廣華醫院與東華醫院和東華東院合併為「東華三院」,並發展成為香港最具規模的華人慈善團體之一。1970年,東華三院為慶祝一百周年,將1958年重建工程中獲保存的廣華醫院舊大堂活化為東華三院文物館,並於1993年正式開放,以展示東華三院的珍貴館藏,訴說東華與香港共同成長的故事。
東華三院文物館
地址:九龍窩打老道 25 號廣華醫院
開放時間:10am-6pm
前往方法:港鐵油麻地站 A2 出口
保良局歷史博物館位於保良局總部的中座大樓,這幢簡潔的白色建築物於1932年啟用,是保良局總部最早落成的部分。保良局早於1878年成立,初期工作是防止當時猖獗的誘拐和保護婦孺,及後拓展至提供教育、文化及醫療等多元化服務。自1979年起,保良局開始有系統地整理局內文獻資料,1996年將原址在福利大廈的文物室遷往現址並擴展成為文物館。文物館於1998年正式開幕,並在2002年改名為保良局歷史博物館,繼續蒐集、整理和展示有關保良局發展的歷史文獻。
保良局歷史博物館
地址:香港銅鑼灣禮頓道 66 號
開放時間:9:30am-5:30pm
前往方法:港鐵銅鑼灣站 F 出口
查詢:2277 8288
撰文:Heidi Lau
圖片:發展局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網上
※如欲率先接收資訊,請讚好我們的FB專頁並於「已讚好/Liked」選單設定「搶先看/See First」,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