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萃女書院, 精英班, 傑出學生, 女拔泳隊, 三項鐵人, 田徑

拔萃女書院 全校精英班

小學

廣告

直資名校拔萃女書院於 1860 年創校,是本港歷史最悠久學校之一,歷年培育大批女精英,遍佈政府、法律、教育、商界及演藝界等,一直是全港家長的頭等女校。逾百年來,女拔保留全英語學習環境,每年會考英文科奪 A 比率高達 95 %,多年來共出產 39 名香港傑出學生,冠絕全港,故每年入學競爭激烈,平均吸引逾 2000 人爭奪小學部百餘個學額,入到小學可直上中學部,餘下 100 個升中學額則讓校外生爭奪。除了盛產狀元,女拔亦重視運動及音樂,學界水運會及球賽常勝,甚至稱霸廿多年;音樂更揚威國際賽。奪標彷彿是女拔生的義務,難怪校長說校內不設精英班,因為全校都是精英班。

▲女拔耗資 6 億元重建的新校舍,以藍白為主調,其現代化設計令校舍更光猛。

▲ 女拔是奪 A 搖籃地,每年英文會考奪A率高達 95 %。

 

5 0 年代全英國人教書

前衛生福利司 黃錢其濂

前衛生福利司、有「政壇鳳凰女」之稱的黃錢其濂,1956 年於女拔畢業。黃太 11 歲從上海來港,當時連中英文也說不好,「父親迫我每日開收音機聽BBC,每周兩日上補習班,三個月見效,成功由聖士提反轉校女拔讀小六,由於比同級同學大一年,我較她們記性好,第一年便考第一,跳級唸中二。」操得一口流利西式英語的黃太,全靠女拔栽培,「除中文科外,全部科目由英國人教授,在校園講中文更要罰錢,尤其我們寄宿生,驚你講學校是非嘛!」二戰後的 50 年代,女拔接收很多戰後遺孤寄宿讀書,與其他有錢同學一起生活,黃太也是其中之一,一群十幾歲的女孩子生活融洽,「逢周日我們在學校唱歌跳舞、聽收音機,令 DGS 變Dancing Girls’ School!」黃太當年藝高人膽大,與三位同學凌晨到後花園玩碟仙,險些被踢出校,「我是非常迷信,想試驗世上有沒有鬼,我們在後花園不久,碟子果然開始轉動,就在緊張一刻,有男職員出來阻止,告訴了校長!」其他同學驚被踢出校,均默不作聲,黃太則如實告之,「我與校長為鬼神之說爭辯,校長堅稱世上有神未必有鬼,我便不再作聲,好彩無踢我們出校。」黃太現在回想,碟仙玩不成可能是福氣,「其實我好細膽,好怕真的有鬼,直到現在不敢再試了!」

▲ 現已變身英文補習老師的黃錢其濂認為,女拔的英語水平比當年下降,英語充滿中國人口音,但其他科目進步很大,變得更全面。

▲ 黃太早年在澳洲悉尼期間,與女拔舊生及前港台台長張敏儀(左一)飯聚。

80 年代合唱團難入

女歌手 何韻詩

女拔校友何韻詩於 1988 年隨家人移民加拿大,當年只有 11 歲,雖然阿詩未有升讀中學,但在女小拔度過的五年寒暑,對她亦影響深遠,尤其個人修養及閱讀習慣方面,最懷念學校的圖書館,「當年我上學很開心沒壓力,最喜歡放學到圖書館借書睇,培養了閱讀習慣,直到現在我仍然經常閱讀。」阿詩出身書香世家,爸爸曾在拔萃男書院教美術,媽媽則任教聖士提反女子中學的數學科,哥哥何秉舜也入讀拔萃男書院附屬小學,一家四口都是名校師生,嚴師出高徒,阿詩自言當年整體成績不俗,「父母身為老師,對我們兩兄妹的功課非常嚴格,所以每年整體成績都好OK㗎!而且母校有良好的英語環境,從小便打好英語根基,不過三年級時,唔知『鬼上身』定『生蚤』,成績突然大退步,我都唔知原因,幸好老師及父母為我加操,成績重拾軌道。」女拔合唱團奪獎無數,出名人人靚聲,充滿音樂天分的阿詩,自言小學時音樂成績平庸,第一年參加合唱團便落選,「第一年考不上合唱團很失望,之後我每日練歌,第二年終於考上,代表學校參賽,但不記得贏過多少個音樂獎項了。」

▲ 何韻詩感謝母校為她的英語及其他知識上打好根基,尤其是個人修養。

▲ 女拔泳隊堪稱全港第一,今年在學界更跨世紀奪得 24 連霸,威盡全港。

▲ 港隊代表、女拔蛙泳主將馬希彤每年在學界蛙泳比賽稱后。

學界游泳年連霸

蛙泳主將 馬 希 彤

女拔在學界游泳賽向來是「長勝將軍」,在港九區校際最高級別 D1 游泳賽更是長年霸主!曾為隊中主將之一的港隊代表馬希彤(Fiona ),2010年曾奪得亞運會 4 X 100米混合接力銅牌、2009 年亞洲室內運動會 100米蛙泳銅牌等,翌年再戰學界, 輕鬆奪得 A Grade 200 米及 100 米蛙泳雙冠軍!成功背後當然辛酸,Fiona 說:「我星期一至六都要練水,每朝四時多起床,回校先練 1.5 小時,放學再練 2.5 小時,上課時很疲倦,有時更打瞌睡,不能專心學習,有時要出國比賽,學業更加落後,老師要約我到 Starbucks 補堂!」不過,數到最辛苦還是入學初期,Fiona 是小六插班生,「當年我自薦入讀女拔小六,憑游泳成績獲取錄,我和同學的學業成績有距離,追得很辛苦,尤其是英文科,老師每日放學為我額外補習。」女拔校舍重建後,原先在室外 25 米標準泳池搬到室內,室外泳池一年只可用幾個月,室內就可以全年練習。Fiona 大讚校舍變得像大學模式,尤其喜歡圖書館及電腦室,不過,Fiona 最喜歡仍是學界游泳比賽的時光,對於自己能代表女拔出賽,感到非常驕傲。

▲ 馬希彤2011年 9 月代表所屬的「SYMONS」社,參加學校社際游泳比賽,獲媽媽到場支持。

▲ 新校舍設有室內 25 米標準暖水泳池,泳將可以每天全天候練習。

運動音樂 出類拔萃

女拔重視運動及音樂發展,多年來橫掃學界比賽,運動更盛產多名港隊代表,包括「香港女飛魚」蔡曉慧、泳將施幸余、三項鐵人麥素寧等,在田徑場上,女拔已是團體賽5連霸,劍擊、室內划艇、越野、網球及保齡球隊亦稱冠,籃球、乒乓球及羽毛球隊則奪得 D1 級亞軍等。音樂方面,女拔與男拔的合唱團出名混聲,「拔萃合唱團」在今年校際音樂節中,橫掃第一組別中學合唱決賽的全部獎項,攜手成為全場總冠軍,去年更奪得世界合唱比賽混聲冠軍。學校另成立多個音樂校隊, 包括交響樂團、中樂團、銀樂隊、弦樂團、古箏等,發掘學生多方面音樂才華。

▲ 中學部舉辦科學展覽,向小學部學生及家長展示學習成果。

▲ 女拔與男拔的混聲合唱團去年成為世界冠軍!

▲ 女拔同樣稱霸田徑場,來年力爭學界團體賽十連冠!

▲ 擅長唱歌朗誦的 Chloe(右二),小三起開始加入合唱團,更參與學校大型歌舞表演。

小女拔生 準備升中

小太空人 楊臻匋

女拔生2011年重返佐敦道一號,正式使用新校舍,大小女拔生都有「回家」的感覺,但有學生仍然不捨對舊校的感情。囊括校際朗誦節兩文三語獨誦、唱歌、講故事冠軍、曾成為美國萬通小太空人的楊臻匋( Chloe ),最懷念舊校的中間花園,「我和同學們經常在大樹下跑來跑去,感覺好free!」2009 年,離開舊校舍前一天,學校讓全體學生在校舍的牆身、地上亂畫,寫下對學校的感想,「I Love DGS」遍布校園,字畫隨校舍拆卸消失,Chloe 在將軍澳臨時校舍度過兩年,2011年重回校舍,感覺煥然一新,Chloe 最喜歡新圖書館夠大藏書多,「圖書館有兩層,一樓有多部電腦,更有小學部專用的糖果型閱讀閣,同學們可以坐在大地氈上看書;二樓主力擺放科學圖書,設有多張扶手椅,並有 Project Room 讓同學們傾 Project。」Chloe 因為感情分愛舊校多些,但她說肯定會愛上新校。女拔中小學生一家親,不時有聯合活動,例如每年12 月有聖誕聯歡會,中學姐姐主力舉辦攤位遊戲、設鬼屋扮鬼,小學妹妹負責玩!

▲ Chloe 很懷念舊校昔日的休憩設施,包括這個滑梯。

▲ 每年12 月學校舉行的聖誕聯歡會,中學姐姐會向學妹出售小手作。

▲ 新圖書館地方闊落,是放學最佳休憩地點。

 

6 億校舍擴大2 .5 倍

校方為增加教學設備,2009 年4 月啟動校舍重建工程,耗資6億元,新校舍2011年 9 月啟用,施工兩年期間,中學部和小學部暫時「分家」到深水埗和將軍澳其他學校的舊址上課。新校園總面積為昔日的兩倍半,由 16,442 平方米增加至 43,888 平方米,新增多項大型設施,包括中、小學合共 60 個課室、25 米暖水泳池、逾 1,400 座位大演奏廳、300 座位小演奏廳、田徑訓練場、投球場、網球場及 300 座位小教堂等。而位於佐敦道入口的空地,一直是校園舉辦活動的地方,學生從樓上走廊向下望的情境,令師生津津樂道,新校舍保留此特色,更把空地擴大範圍,延續女拔生的集體回憶。

▲ 女拔學生經常聚集舊校地下籃球場,新校舍擴闊地下空間舉行活動。

▲ 女拔在新演奏廳舉行升中簡介會,吸引 1,100 家長入場「取貼士」。

女拔校長:我唔會執錯女

拔萃女書院維持五班中一,每班 41 人, 100% 取錄原校小六生,餘下 100 個學額收取校外生,第一輪校方會參考個人檔案,女拔校長劉靳麗娟提醒,個人檔案 10 頁左右,愈精簡愈好,列出四至六年級的成績、曾獲得的學術、運動及音樂獎項,如有其他特別技能,必定要列明,校方沒有限定人數進入次輪面試,一般篩選 300 至 600 人,由校長親自面試十分鐘,劉靳麗娟坦言,沒有任何面試貼士及特定題目,學校並非鬥獸場,不會只選擇最叻的學生,「透過面談讓我認識學生,當我知道如何幫助她發展,就是我想要的學生,多年來,我都唔會執錯女。」她指出,新加入的學生成績可能不及原校生,尤其是英語方面,但學校營造了全英語語境,協助非原校生追回進度,多年來會考英文科 A 級比率高達 95 % 至 98 %,證明非原校生的成績最後也可達到高水平。此外,女拔亦會分別進行音樂及運動特別技能測試,邀請個別申請者或自行報名參加,劉靳麗娟強調,有以上才華的學生一定要主動報名。

▲ 校長劉靳麗娟指不會特別主動招收基層精英學生,「避免造成另類標籤」,又稱學校並非鬥獸場,不會設精英班。

 

▲ 1860 年女拔校舍。

拔萃女書院小檔案

拔萃女書院創辦於 1860 年, 由聖公會維多利亞區首位主教史密夫的夫人,向多個歐洲團體籌募經費成立,最初命名「拔萃女子訓練學校」(Diocesan Native Female Training School ) ,位於港島般咸道,六年後改名「拔萃女子學校」。1869 年, 由於經濟困難, 改為拔萃之家及孤兒院,兼收男生,僅為孤兒及赤貧華籍女子提供教育,1878 年起獲政府資助。1900 年,拔萃之家男女分拆兩校,原校改稱拔萃男書院,另設拔萃女書院, 成為女子寄宿學校,1913 年,女拔遷往佐敦道1號的校舍現址,其後經歷多次擴建, 中學部主樓及禮堂建於1959 年,寄宿制度於 1972 年取消。2005 年,女拔轉為直資學校,與私立的小學部結龍,為容納中小學結龍後增加的班別,2009 年全面重建,暫搬至深水埗德貞女子中學前校舍,今年 9 月 1 日回歸油尖旺區,正式啟用新校舍。

拔萃女書院 Diocesan Girls’ School
創校年份 : 1860 年
地區 : 油尖旺區
地址 : 九龍佐敦佐敦道1號
電話 : 2384 5205
網址 : http://www.dgs.edu.hk
學生性別 : 女
辦學性質 : 直資‧全日
辦學團體 : 拔萃女書院校董會
宗教 : 基督教
教學語言 : 英文(除中文、中史及普通話科)
相關小學 : 拔萃女小學(一條龍)
學費 : 每年$38,000(分 10 期)
學校設施 : 兩個演奏廳、25 米泳池、田徑場、投球場、網球場、小教堂、多媒體製作中心、兩個電腦室、校園電視教學室、課外活動室、通識研習室、語文室、學生活動中心、話劇及舞蹈室、輔導室、升學及就業輔導室、中六自修室等。

 

● 撰文:Ling ● 攝影:黃大立、Carson Au、新傳媒資料室(部分相片由學校網頁及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