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行為

子女暴力行為可減少 專家教家長以身作則 有效馴服孩子免打架

育兒

廣告

暴力行為於小朋友玩耍時出現並不罕見,時而動口、時而動手,讓一眾爸媽甚感煩惱。近日一名港媽於社交平台發文大呻3歲囝囝本來在遊樂場玩,但卻被另一名5歲男童踢、打及搶玩具卻阻止不了!相反,如果你見到仔女與人搶玩具 ,你會怎樣做?今次心理學家楊潔瑜教爸媽把握黃金時間,妥善處理,免孩子打人、咬人、 打架情況變成習慣,變得更難處理。家長們不妨看看以下專家建議,教出親善寶寶!

撰文︰楊潔瑜(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圖片︰shutterstock|編輯:Ruby

未能表達而發生暴力行為

很多家長看見子女有暴力行為,都想協助孩子減少暴力傾向,先要從原因入手,理解一下,孩子出現暴力行為的動機和目的。1至3歲的孩子, 生理上仍處於自我中心階段,加上語言發展仍未成熟,當他們想立即擁有某東西, 而未能達到目的, 就會產生負面情緒,引發打人或咬人等行為,以表達不滿,這是可理解。但至4至6歲,孩子理應懂得用語言表達想法,如非受過度活躍症、自閉症等學習障礙影響,如孩子每遇事不順便以打人咬人來表達,家長就要留意,有可能孩子語言發展出問題,未能好好表達;或是因性格心急、衝動,欠缺同理心的認知,家長需找專業人士協助。

無論如何不滿,家長都不能容許孩子用打人或咬人這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感受。
無論如何不滿,家長都不能容許孩子用打人或咬人這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感受。

勿打手板懲罰 對減少暴力行為無用處

若孩子出手打人,無論誰是誰非,家長必須嚴肅果斷地告訴孩子「不准隨便打人」。家長見孩子打人,應馬上捉住他的手並輕輕撫摸,待冷靜後,細問他的原委,如「你係唔係想要人哋個玩具?」「你係咪唔開心?」等。教他用說話來表達,如問對方「可唔可以一齊玩?」「可唔可以俾我?」等。家長千萬別要以「打手板」的方式來教導,因孩子不會理解你的用意,反而覺得你在傷害他,父母應以平和的語氣跟他解釋打人的壞處及後果。此外,父母也要教孩子道歉,並最好以身作則,在孩子面對向對方道歉,讓他知道暴力行為是錯的,要學習坦白承認及面對自己的過失。

手足同心5大法 靠父母經營開心環境 教兄弟姊妹學懂分享 免爭執
當有其他小朋友想拿孩子的玩具時,家長應該教導分享這概念,並同時準備其他玩具給孩子。

長遠改善孩子行為

要長遠改善孩子行為,要先了解孩子常打人的原因。如個性較急進衝動的孩子,家長則應讓他學會忍耐,如想要某樣東西,要先數一二三,或完成一個簡單任務,讓他知道不是所有東西,都是說要就可以馬上得到手。表達能力差的孩子,家長可訓練他要說出自己想法,如問:「我都想食糖,得唔得呀?」、「我想要哥哥的玩具,得唔得呀?」讓孩子透過模仿家長的說話,來學會表達自己。

 

子女打架暴力行為可減少 專家教家長以身作則 有效馴服孩子暴力傾向

心理學家提提你

孩子犯錯,打罵當然可以抓住他們的注意力,但這並不是教導孩子變乖,或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這樣反而會令孩子認為,打人是一件不要緊的事。家長應樹立好榜樣,孩子乖時,應給予適當的稱讚和鼓勵。

註冊教育心理學家楊潔瑜
註冊教育心理學家楊潔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