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防衞機制

孩子4大心理防衞機制

育兒

廣告

不會保護自己的人好容易受傷,生理如是,心理也如是。外來有突擊,人會閃避;而當負面情緒出現,心理上有些防衛機制(defense mechanisms)來對抗。前文介紹過三種:否認(Denial)、歪曲(Distortion)和退化情感(Regression),這回介紹另外四種心理防衞機制,即使只是一點的認知,也能令各位父母對自己孩子的情緒和行為多一分的理解。

撰文:李敏
相片:Thinkstock

4大心理防衞機制

阿李媽媽記得小時候,一次跟鄰居孩子去玩,卻被欺負,但又怕父母知道後不批准再出外玩耍,因此一直把負面情緒隱藏,隻字不提,盡量不去再想被欺負的細節,正如成年人說:「唔好再提。」

抑制(Repression)

「抑制」(Repression)就是不再消耗能量思考,以減少痛苦的自我保護。不提傷心事,有好有不好,的確可以減少負面情緒,但就沒有面對問題,因而亦沒有解決方案。

投射(Projection)

相反地,「投射」(Projection)就是在不知不覺間把自己的想法向外投放到別人身上,例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把其他人也拉了落水,減少自己的罪惡感。

做父母的可能會遇上一種情況,聽到外人激讚自己的孩子有教養,一方面會很高興,但另一方面心中又暗想:為何孩子對別人總是禮禮貌貌,給人最良好的印象,但回到家裡就對父母不那樣客氣,甚至把外面的負面情緒帶回家並發洩在家人身上?

轉移(Displacement)

心理學的解釋,這就是「轉移」(Displacement),自己做完出氣袋,就找一個對自己沒威脅的人來出氣。阿李媽媽知道很多父母都明白這種事情,而且很願意配合當出氣袋,只是不知這也是孩子的心理防衞機制。不過,凡事不用作無謂的犧牲,沒有人該成為別人的發洩對象,遇到家人有負面的情緒,可以引導對方透過傾訴或娛樂等方法來放鬆心情,而不是拿家人來出氣。

反向(Reaction Formation)

面對青春期子女,我們會明白其躁動的源頭,所以不聽話、駁嘴、做跟父母意願相反的事,這種反叛其實也是一種自我防衞機制,明明很喜歡一個人,但因為那種不肯定、不知所措而表現出很討厭他/她,以此來蓋掩自己的真正感受,這被心理學稱為「反向」(Reaction Formation)。

抑制、投射、轉移和反向,跟據心理分析學鼻祖佛洛伊德和其女兒安娜的說法,防衞是出於潛意識,連當事人也不自覺。無論是自覺還是不自覺,不只孩子有這些自我保護方法,其實也經常出現在成年人的行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