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4大成因+3大中醫療法|少女長期食即食麵 16歲患胃癌晚期切除全胃
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產生的病變,臨床症狀主要表現為消化不良,胃脹或胃痛、胃氣多等不適,患者還會附帶頭暈、精神不振、不能集中等。中醫認為脾胃負責將食物轉化為人體氣血,故有「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之說。
在職媽媽胃炎困擾多年
陳泳豪醫師有一位在職媽媽病人,病人受胃痛困擾多年。看西醫做胃鏡,檢查出自己有慢性淺表性胃炎,但西醫都只是開止痛消炎藥。食了就藥會好一點,不食的時候就「大獲」!病人亦擔心長期食用止痛藥會有負作用,所以轉而試中醫治療。「依家係屋企,一邊係房work from home,另一邊又要睇住阿仔有無搗亂,真係胃都痛埋呀!」除了不時胃痛,病人晚上還會胃酸倒流,晚上都未能好好休息,變相形成惡性循環。
於是陳泳豪醫師選用辛、苦味嘅中藥去改善脾胃氣機,再配合一週兩次針灸治療。一星期後,胃已經「好少扭計」,胃口都變返正常規律。之後改為健脾、理氣、和胃的中藥調理,鞏固療效及改善體質,以防復發。
胃的重要性
中醫嘅角度認為,脾胃負責將食物轉化為人體氣血,是人體氣血「生化之源」。因此,一旦脾胃功能受損,就會影響人體氣血生成!同時,脾胃居於人體中央,具有交通人體上、下氣機嘅功能。如果氣機升降失常,除左會胃脹、胃痛,日子耐咗更有可能出現頭暈、精神不振、不能集中等。所以,中醫就有一句說話叫「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中醫看胃炎
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產生的病變,令患者常出現消化不良,胃脹或疼痛、胃氣多等不適症狀。一些病人還伴有精神緊張、失眠等精神方面的症狀,又會加重胃炎,形成惡性循環,難以自行康復。從中醫角度分析,慢性胃炎有4大主要成因:
胃炎原因1. 受寒
受到氣候寒冷或飲食寒涼影響,患者體質會出現「寒」的情況。由於寒凝氣滯、氣不通則痛,所以出現了胃痛情況。
胃炎原因2. 飲食不節
飲食不定時或暴飲暴食、多食刺激性或傷脾胃的食物、煙酒過度等飲食習慣,會直接傷害胃部功能。

胃炎原因3. 情緒
肝主要負責調節情緒,亦受情緒所影響。臟腑理論而言,脾胃的氣「弱」或肝的氣「旺」時,便會出現肝氣克制脾胃的現象,造成肝鬱犯胃。因此,當人的情緒不好、壓力大時,會引發胃痛。
胃炎原因4. 過度疲勞
除了先天因素,過度疲勞、飲食過多、常服用寒涼藥物、常病等,均會造成脾胃虛弱。脾與胃是共同消化及運送食物的合作關係,因此一方有難,另一方亦走唔甩。所以,脾胃虛弱會同時使胃失溫養,發生胃痛。
中醫治療胃炎
中醫一般可以透過中藥、針灸、耳穴 3 種方法去治療胃痛及胃炎。
1.中藥
香港浸會大學發佈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中藥能有效幫助 9 成以上的慢性胃炎患者,改善他們的症狀。針對「寒」、「食滯」、「情緒」及「過度疲勞」等不同成因,醫師會採用針對症狀的藥方。
以「情緒」成因為例,胃痛只是表現病徵,從根本上需要舒緩情緒及壓力。因此,醫師會採用疏肝解鬱的藥物,治好肝鬱,胃痛自然消失。
2.針灸
取中脘、內關、足三里等穴位,可止痛、和胃理氣等。針對「寒」型胃痛,可用瀉法;針對「食滯」型,可以加入下脘、天樞;針對「情緒」引起的胃痛,可以加太沖、陽陵泉。
3.耳穴
因為各臟腑組織在耳郭均有相應的反應區,所以貼耳穴也可以有效治療胃痛。將耳穴貼痴係耳穴的神門、肝、胃、脾穴上,給予適度的按壓,使其產生麻、脹、痛等刺激感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