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創夢家】家‧就是我的課室 Home Schooling
不少家長正在爭取創新教育「在家教學」( Home Schooling ),一來避免參與「爭學位」的硬仗,二來可讓子女學習得毫無壓力;好像是天馬行空的構思,其實在外國經已很普遍,看看鬼妹仔陳明恩,由小學至中學都是在家接受教育,完成中學課程才進入演藝學院,從來不知道為甚麼學習會有壓力?也不明白考試低分有何大不了?「如果lost 興趣去學習,會失去好多嘢。」陳明恩說。都是旁觀者清,高壓的教育下逼使我們學得多,其實失去的比得到的更多。
陳明恩(Corinna Chamberlain)
年齡:34歲
背景: 父親是紐西蘭人,母親是澳洲人,自小在香港長大,能說流利廣東話和英語。小學至中學在家接受澳洲ACE( Accelerated Christian Education)遙距課程教育,後入讀演藝;曾參與林億蓮演唱會當和唱、亦曾任蘇永康演唱會嘉賓合唱;2013年得王祖藍引薦拍攝無綫劇《老表,你好嘢!》繹演聶小茜一角而廣為人識。
鬼妹仔讀屋邨幼稚園
幾年前問你誰是陳明恩,你未必識,但就憑一齣《老表,你好嘢!》,一個大喊包鬼妹角色,陳明恩成為了公仔箱裏的大紅人。很多人都知道她是演藝畢業生,是王祖藍的師妹,卻不知道這個操流利廣東話的「鬼妹」,在香港土生土長,而且由小學至中學階段都是在家中接受教育。「其實我跟傳統的 Home Schooling 有點不同,正式來說是Long Distance Learning(遙距學習)!」明恩的父親是紐西蘭人,母親是澳洲人,七十年代來到香港傳教。
有雜誌報道她從未上過學校,其實不然,「我和哥哥小時,曾返過慈雲山的幼稚園。」七十至八十年代,中國改革開放,不少海外傳教士都會先到香港落腳,然後再往大陸傳教,明恩的父母也是其中一員,落腳於平民和偷渡者集居的慈雲山,明恩兩兄妹亦因利成便,在當年慈雲山邨內的幼稚園就讀。「記憶中返學都很開心,因為全校只得我和哥哥兩個外國學生,老師們好鍾意捉住我哋影相,隔籬班個Miss又鍾意幫我紮辮仔。」明恩回憶中的的校園生活是十分愉快,不過這鬼妹仔天生率直, 有時會令老師很尷尬,「幼稚園時, 老師教A forApple、B for Boy,我曾經當面糾正老師的發音。」對於未懂事的明恩來說,老師用港式英文將「L」讀成「Er 勞」、「F」讀成「Ap乎」聽起來很古怪,於是便大膽向老師提出,「那時仲細,不知道會令老師不開心。」很難想像當初明恩繼續在主流小學升讀,將會受到怎樣對待。
續下頁
在家也要有規律
幼稚園後,明恩也曾讀過半年國際學校,但後來搬屋,父母就索性幫她退學,改在家中親自教育。「爸爸一來怕頑皮的哥哥在學校學壞,二來希望我們多學些家鄉和本地文化。」明恩的媽媽曾經是小學老師,所以兄妹雖然相差兩歲,但也一同接受教育,一年級課程都由媽媽編製,還教他們中文字。明恩識的中文字不多,現在大部分中文也要靠拼音才讀得出來,有時候拿起歌詞或劇本都要找人幫忙,但她從不覺得是問題,因為她知道只要她肯做,便能克服這中文障礙。
由媽媽親自執教鞭的Home School日子才不過一年,媽媽便從澳洲訂來一套教材給他們在家自行學習。明恩說,這種遙距式教育在澳洲和外國很普遍。教材由合格學院編製,還附有錄影帶,影帶內有老師在講課,「有時候分神了,聽不明老師講甚麼,可以倒帶再聽多次。」反觀在傳統的學校裏,不留心是大罪,要麼受責,要麼記名罰抄,但在家教課室裏卻只屬小意外。
遙距課程內還有功課和考試,基本上跟學校的課程內容無異,上課的時間表也跟正規學校一樣,兄妹倆一早起來梳洗完便要上課,課室就是他們的客廳和飯廳,堂與堂之間有小休時間,上完堂就要在梳化旁的書檯上做功課。「雖然我們在家上堂,但爸媽也要求我們生活有規律。」這種規律,跟我們莘莘學子被硬拉起床、前腳拖着後腳上校車、放學後半條人乾地踏進補習社的「規律生活」,顯然輕鬆得多。「我會為咗早點有free time(自由時間),快快趣趣做完晒功課,然後去同我隻狗玩。」明恩想起了兒時的事,會心地微笑起來;我卻想到家中那個日日做功課做到天黑的女兒,只能賠了個苦笑。
續下頁
漂流教室與混齡教育
明恩生於傳教士家庭,雖不愁衣食,但並不富裕,她的家可能跟你和我一樣,是鬧市中的蝸居而已。雖然說她在家受教育,但其實她的課室並不限於這數百呎的空間之內,他們的教室,是真正的漂流教室。「父母有時會返澳洲,有時會返大陸工作,一去可能是幾個月,我們兄妹會帶定書和功課,邊跟隨父母邊上堂。」明恩的父母還會就地取材,去到澳洲,就帶他們去看大堡礁、雨林、沙漠,幾乎將幾年的地理課一次過親身經歷一次;到北京就帶他們上長城,明恩還得意地說「中國人不是說未去過長城唔係男人麼?」是「不到長城非好漢?」鬼妹仔雖然不能準確讀出,但總算明白了長城的文化義意吧!
「如果以玩的心態去經歷一件事,實記得㗎!」明恩說得毫不含糊。忽然回想起小學時,自己掉垃圾後沒把蓋蓋好而被罵的情景,對了,我們的學校,就連一個垃圾筒也散發着嚴肅的氣息,輕鬆自由感覺只有離開校門才感受得到。
不少父母擔心,學校是個集體活動的場所,在這裏可以訓練學生過群體生活, 在家裏不是狹窄了自己的生活圈子嗎?「我們也有集體活動啊。例如每個星期我們都會相約在港同讀一個遙距課程的朋友一齊活動。」明恩會跟不同年齡的小朋友一 同上馬騮山(城門水塘)、動植物公園、游水、踢波、露營,其他家長有甚麼專長,便會一齊分享;年長一點的小朋友會教年幼的,是一種香港少見的「混齡教 育」。
「我們還會跟教會的朋友去做義工,這樣我們更學懂跟不同年紀的人相處,亦更懂得尊重長輩,這種Social Experience(社交經驗)跟我們出來社會工作很相似啊!」今次這個拍攝場地是個私人gallery,場地話事人阿烈正是明恩多年前的教友。阿烈告 訴我,細過時返教會認識明恩一家,「明恩一家都好好客,我同佢哥哥最friend,細個經常在他們家留宿。」今次訪問的拍攝場地,是以明恩之名借出,跟她 的生活圈子和人脈相比,原來我還差幾皮。
為什麼要出貓?
從小到大,明恩不覺得自己的成長經歷有甚麼特別,直至入到演藝才隱約發現自己跟同學們有點不同。在她的世界裏,學習是件愉快事,為了自己喜歡的芭蕾舞,她會主動租碟來看人家表演,再從中學習。明恩也說這種自學、自律精神,實在拜遙距課程所賜,「外國的大學也特別喜歡取錄有這種能力的學生」;有機會入讀演藝,事無大小她都愛向導師提問,「我覺得學習是老師和學生共同合作,多問一些會合作得好些,全班會進步得好快。」
不過,間中也有同學有微言,明恩漸漸學懂適時收斂、顧及別人感受。面對考試和功課,明恩也從容面對,「有些同學一知道要考試便唉聲嘆氣,未考先驚,考試很容易奪走他們的Enjoyment。」一次同學跟她說笑會考試出貓,明恩立時碌大眼睛問:「點解要出貓呀?」在她的思維裏考試不及格,可以再考;分數低,代表有些知識還未弄懂,任她..破頭皮也想不通為何要作弊去取高分。
續下頁
全球也要「家教」( Home Schooling )
全球依然有不少地方還未接受在家自行教學,香港也是其中一個守舊的城市之一。根據《教育條例》,6至15歲孩童必須在學校接受教育,若沒有充分理由拒絕學童入學,教育署署長可發出入學令,要求家長送子女入學,不遵從者即屬違法。
然而,香港也有不少家長開始自組團體推動 Home Schooling ,當中也有數個個案向教育署申請成功獲批「家教」,也有國際民間組織聲援全球主張「家教」家庭。一個名為HSLDA(全名:Home School Legal Defense Association)的非牟利組織,不單向國際社會推廣「家教」好處,更有法律咨詢援助,幫助有意在家自行教育仔女的家庭。
父母給的人生功課
給你重新選擇,你會希望自己受一樣的教育嗎?
明恩想了想,肯定地說「會啊!就算將來我有仔女,都希望好似自己一樣在家受教育啊!」其實這種輕鬆又沒壓力的學習,有邊個唔想?不過對明恩更重要的是,這套模式可以讓她長時間跟最愛的家人在一起。「爸爸是個很有條理、做事很有效率的人;媽媽很風趣、又很熱情;我同哥哥雖然偶然會吵鬧,但他錫我錫到願意代我受罰。」對她來說,所有模式的學習,也不及家庭教育重要。「爸爸媽媽對我沒太多要求,我做到自律、對人有愛心、態度正面便可,而他們自己也同樣做得到。」
明恩的父母知道,只要女兒做得到以上幾項,做任何行業也不是問題,就算現在她加入了被譽為「大染缸」的娛樂圈也萬分支持。「他們相信如果自己不堅守做人的底線,入哪一行都會學壞。」因此,由入讀演藝到現在入娛樂圈,父母從不給她條件,反而她自己卻為自己設下底線:不性感、不說涉及神的粗口、不拍鬼片。
無數女星都希望一夜成名,為求目的,不惜抄捷徑、行歪路,走着走着好些連自己也迷失了。但明恩不同,方向明確、底線清晰,就算經歷了唱片公司倒閉,浪費了一番心血也出不到唱片,最後也憑信念捱過去,等到現在終於有屬於自己的派台歌。她就是那個永不作弊的學生!像這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比起科科A更難能可貴。
後記:其實乜嘢係正常?
我問明恩:覺唔覺得香港教育好唔正常?明恩帶笑地反問:其實乜嘢係正常?當堂語塞。有人覺得金髮藍眼的她,能說一口流利的廣東話很不正常;有人覺得有九年免費教育不享用,而去自家教學很不正常;有人覺得付得起錢不去讀私校、直資更加不正常;我們所謂的「正常」到底是甚麼?是由幼稚園至大學來個名校全壘打、校外活動五六樣兼且樣樣皆精、還是兩文三語還嫌不夠?若然你的仔女做不到,又是否成為被社會摒棄的「異種」?正如明恩所講:不同經歷總有好有不好吧!與其強逼仔女去「正常」,可有考慮過讓他們快快樂樂地去做個異種,就像眼前的明恩,非典得來卻令人眼前一亮。
撰文:Jo Mok
攝影:黃大立(部分相 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