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比賽

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中學科學比賽奪冠 發現大麥蟲能分解塑膠 附2大獲勝秘訣

小學

廣告

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中學於「香港學生科學比賽 2024」中以富有環保意念的科學設計取得高中組冠軍。這一成果不僅展示了學校在科學研究上的卓越成就,也突顯了學生在面對環境問題時的創新思維和解決能力。
科學比賽 (圖片來源: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中學提供)
(圖片來源: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中學提供)

從大麥蟲 探究塑膠分解的關係

現今,塑膠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對環境和人類健康造成了極大的威脅。針對這一問題,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中學的學生們就以環保為題材,進行科學設計。他們發現大麥蟲能夠進食塑膠,這一發現激發了他們深入探索其消化系統是否具備分解塑膠的能力。研究團隊的目標是驗證大麥蟲的腸道中是否能夠分解塑膠的酶,並探究這些酶是否能應用於不同類型的塑膠,如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聚乙烯(PE)和聚氯乙烯(PVC)。

科學比賽 (圖片來源: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中學提供)
(圖片來源: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中學提供)

多番調研究 發現大麥蟲腸道中的菌有塑膠分解力

研究過程中,學生們將定量的塑膠樣本分別加入經過溶菌酶處理的大麥蟲腸道提取液和從大麥蟲腸道中提取的細菌進行消化實驗。結果顯示,只有腸道中的細菌能夠有效分解塑膠,從而推斷大麥蟲腸道中的細菌能夠分泌「塑膠酶」。未來,團隊希望能夠大量培養這類細菌,並利用分子生物技術分離和製造「塑膠酶」基因,以實現大規模生產「塑膠酶」,從而為處理塑膠廢物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科學比賽 (圖片來源: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中學提供)
(圖片來源: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中學提供)

從觀察了解塑膠分解機制

此次研究的起點源自於一位團隊成員對大麥蟲的好奇。她發現自己的寵物所食用的大麥蟲竟能進食塑膠,這一現象引發了她對塑膠分解機制的興趣。因此,該研究旨在探究大麥蟲是否能夠分解塑膠及其過程中所使用的酶的來源,並期望能利用這些「塑膠酶」開發出新的生物降解塑膠的方法,以應對日益嚴峻的塑膠廢物問題。

科學比賽 (圖片來源: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中學提供)
(圖片來源: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中學提供)

科學比賽致勝 學校的支持成助力

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中學對於學生的科學研究給予了充分的支持和資源。除了日常的科學課堂教學,學校鼓勵學生參與各類科學比賽和研究活動。學校提供了實驗室場地、儀器設備和化學試劑等資源,並且老師們會指導學生如何正確使用實驗設備,如離心機和震盪培養箱等。在遇到困難時,老師們會耐心分析問題,給予專業的學術指導,確保學生能夠順利完成實驗。即便是在課後,老師們也會陪同學生,確保實驗能夠按時完成。

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中學一向重視科學與創新科技的發展。學校早在2000年便開始對科學課程進行校本更新,推展「專題研習」,並在2004年SARS疫情後,加強了學生在健康科學領域的知識和研究。學校自費購入了20萬元的分子生物儀器,支援高端的科學研究。2007年,學校在優質教育基金的支持下,設立了分子生物實驗室,添置了更多先進的科研儀器。

除了課程和設備的改革,學校也鼓勵學生展示學習成果。自2002年起,學校設立了遊學獎學金,讓學生有機會將研究成果帶到海外參加青年會議,與國際學生交流。今年的得獎學生中,有兩位於6月底前往瑞典參加了國際會議,這是學校在推動科研教育方面的一項顯著成就。

科學比賽 (圖片來源: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中學提供)
(圖片來源: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中學提供)

科學比賽成果 學校欣喜

校長和老師們對學生的表現感到非常驕傲。他們表示,儘管得獎固然令人欣喜,但更重要的是看到學生在科研路上的成長。儘管學校重視「開拓與科研」,學生們在日常學習中也獲得了豐富的科研知識和技巧。這次比賽中,五位中四的學生中有三位去年還是中三,這是他們第一次參加科學比賽,而另外兩位則是今年第一次參加。他們在初中組比賽中獲得亞軍,今年升上中四便在高中組比賽中獲得冠軍,顯示了學生的進步和成長。

科學比賽 (圖片來源: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中學提供)
(圖片來源: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中學提供)

科學比賽得獎學生中,大部分都對科學和創新科技有濃厚的興趣。他們的選修科目包括生物、化學和物理等,這些科目為他們未來的科研路徑奠定了基礎。例如,一位得獎學生希望報讀中大生物醫學課程,通過科學為社會貢獻。參與科學比賽不僅讓他們學習了不同的科學知識,還提高了批判性思維和團隊合作能力,為未來的職業道路鋪平了道路。

名稱: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中學
地址:天水圍天城路18號
電話:23386122

圖片來源: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