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

小中風症狀24小時內消失!醫生:12%患者會在三個月內中風 切記把握黃金治療期!

健康

廣告

【小中風症狀】中風是本港第四大致命疾病,每年平均約有3,000多人死於中風。患者普遍年過五十,惟近年已有年輕化的趨勢。中風主要分為兩大類,逾七成患者屬於缺血性中風,由於腦血管粥樣硬化,令腦部動脈形成血栓,阻塞血流引致;另一類為出血性中風,因腦血管爆裂出血而引致,多與長期性高血壓有關。當腦部缺血或出血時,腦細胞缺乏充分的營養和氧氣,可於數分鐘內壞死和失去功能。然而,在所有中風患者當中,約兩成發病前會出現「小中風」症狀。

撰文:周穎欣醫生|圖片:SHUTTERSTOCK

四十歲的張先生,外表看似年輕力壯,但由於工作關係,經常需要外出用膳,容易攝取高油份、高鹽份的食物,以致膽固醇和血壓持續偏高。有一晚,他放工回家後,突然昏倒在地上,太太隨即將他送院治理。張先生經醫生檢查後,確診缺血性中風,儘管已在極短時間内接受急救治療,但其左邊身仍告癱瘓,失去工作能力,並須展開漫長的復康之路。太太既要照顧丈夫,還要照料一對年幼子女,可謂心力交瘁。後來太太回想,丈夫於中風前兩個月,曾突然口齒不清,有如「開口夾著脷」,惟因症狀持續約一小時後便回復正常,故此兩口子也不以為然。事後回想,或許張先生早已出現「小中風」症狀,揭示中風警號。

中風病徵24小時內消失 容易掉以輕心

「小中風」屬於短暫性腦缺血,成因與缺血性中風相若。由於腦部血液供應受到血栓影響,出現短暫阻塞,因而引發與典型中風類似的病徵,包括言語不清、左右臉不對稱、半邊身乏力或麻痺、視野模糊或局部缺失等。不過,礙於小中風的症狀一般只會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大部分會自然消失,加上部分病徵不明顯,患者有可能將病徵歸咎其他原因,例如將手腳麻痺誤當疲倦所致,以致掉以輕心,未能及時把握黃金治療期。
過去有研究顯示,約有三成的小中風患者,部分腦細胞會出現壞死情況,或日後會發展成嚴重中風,約兩成半患者則至少有一條動脈嚴重收窄。如未能及時接受治療,5% 患者會於一周內再次中風,而12% 患者會在三個月內中風。反之,倘若患者出現病徵後盡快求醫,接受適當的藥物治療,如處方抗血小板藥物、降血壓藥、降膽固醇藥等,以及按醫生建議進行心電圖、腦血管掃描檢查,三個月內再次中風的風險,將可降低高達七成。

調整生活習慣 謹記四大要訣

由此可見,中風可「大」可「小」。如不妥善處理小中風,當演變成中風時,分分鐘會有生命危險。臨床數據亦顯示,約有三成中風患者會於三個月內死亡,近兩成生存者會出現嚴重殘障,失去自我照顧能力,對患者及照顧者而言,不論心理上還是經濟上,皆是沉重的負擔。單是中風後於私家醫院接受血栓溶解治療,留院一個月的醫療開支已接近20萬元,還須應付日後的藥物及復康治療費用,可謂百上加斤。
隨著年紀增長,中風的風險亦隨之增加。為免人到中年遭遇巨變,假如本身已有中風的高危因素,包括有家族病史、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煙酒過多、缺乏運動、患有心血管疾病或先天性腦血管異常等,應從年輕開始調整生活習慣,避免進食高鹽、高脂、高糖及高膽固醇食物,並應戒煙戒酒,定時進行適量運動及控制體重,才可有效預防中風。

此外,小中風的症狀或會一閃即逝,容易走漏眼。故此,平日亦應謹記四大要訣,就是利用敏銳的聽覺、視覺、解覺和警覺提防中風:
「聽覺」:說話是否口齒不清;
「視覺」:照鏡時,面部表情是否對稱;
「觸覺」:拿取物件或走路時,半邊手腳有否突然乏力;
「警覺」:出現病徵時,立刻召喚救護車求助。
只要把握黃金時間,及早接受評估和治療,即使中風也有機會復原。

中風可「大」可「小」!辨識小中風症狀 把握黃金治療期

周穎欣醫生現為英國保誠保險健康評估部醫務總監。周氏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更考獲悉尼大學兒科文憑、香港家庭醫學學院院士及澳洲皇家全科醫學院院士、英國卡迪夫大學實用皮膚科深造文憑等資格。

常見問題:
問:甚麼是「小中風」?
答:「小中風」屬於短暫性腦缺血,成因與缺血性中風相若。小中風的症狀一般只會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

問:如未能及時接受治療小中風,有機會出現甚麼情況?
答:過去有研究顯示,5% 患者會於一周內再次中風,而12% 患者會在三個月內中風。

參考資料:衛生處網頁

甚麼是「小中風」?

「小中風」屬於短暫性腦缺血,成因與缺血性中風相若。小中風的症狀一般只會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

如未能及時接受治療小中風,有機會出現甚麼情況?

過去有研究顯示,5% 患者會於一周內再次中風,而12% 患者會在三個月內中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