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潛服十年癌變率高 留意六大傳播途徑
撰文:郭韻婷 | 編輯:SundayKiss | 相片:新傳媒資料庫
肝炎是甚麽病?肝炎是指肝臟受外來因素侵襲,而出現發炎及不同程度細胞壞死。病毒性肝炎是一種常見傳染病,除乙肝外,還有甲肝、丙肝、丁肝及戊肝等。
患者或會急性發作
乙肝在東南亞地區流行,而香港乙肝帶病毒率則處於中至高水平。據衛生署估計,本港約有10%人口是乙肝病毒帶菌者。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傳染病,部分人可發展成急性肝炎,感染後身體若無法徹底清除病毒,便會變成乙型肝炎帶菌者。肝臟專科醫生表示,慢性乙型肝炎是最嚴重的一種肝炎,患者可能完全沒有病症及症狀。乙肝病毒潛服期或長達十年,晚期會導致肝硬化或肝癌。乙肝病毒潛藏在肝臟細胞,導致肝臟發生長期慢性炎症,令肝細胞逐漸壞死。人體爲修復這些傷害,於是會製造一些纖維組織填補,結果令肝臟逐漸硬化。
乙肝病毒主要經由血液或體液傳染,以及使用被病毒污染或未徹底消毒的器具等,例如共用受病毒污染的針筒,均有機會患上乙型肝炎。在香港乙肝發病率高,患者可能因輸入被病毒污染的血液;或進行紋身時使用未被消毒的器具,而感染乙肝病毒。
肝硬化會進一步導致肝衰竭,繼而産生腹水、黃疸、内出血、肝毒上腦及肝功能下降等問題。醫生補充,乙肝亦可急性發作,併發暴發性肝炎。「因此,乙肝對健康所造成的嚴重影響,絕對不能忽視。肝臟細胞長期受病毒帶來的炎症影響,除可能出現肝纖維化及硬化外,更有機會誘發肝癌。」
藥物可分口服或針劑
研究顯示,乙肝患者罹患肝癌的機會比非患者高百倍,約四分之一乙肝患者,有機會死於肝癌及肝硬化等相關併發症。醫學界至今,仍未有徹底根治慢性乙肝的治療方法,但現有藥物可有效及持續抑制乙肝病毒活躍。這類藥物可減低病毒破壞肝臟而引致的肝纖維化、肝硬化或急性肝衰竭病發率。
目前用於治療慢性乙肝的藥物,主要分爲口服抗病毒藥物及針劑干擾素兩大類。由於患者一般須長期服用藥物抑制乙肝病毒,故一些耐藥性低而具療效的藥物較爲合適。新一代抗病毒藥物如恩替卡韋,耐藥性顯著比舊式藥物爲低。近年臨床研究更顯示,使用此類藥物或可逆轉肝纖維化及肝硬化問題。乙肝患者體的病毒有時會較穩定;有時則會很活躍,但病毒活躍與否,患者均可能毫無徵狀。醫生建議,乙肝患者應約半年須抽血,以及檢查肝臟結構。「從而了解乙肝狀況及肝臟是否有病變,以便盡早對症下藥。」
乙型肝炎 六大傳播途徑
在香港約8%至10%成年人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過在日常生活中,普通身體接觸,如握手及擁抱等,甚至同枱食飯,是不會被傳染乙肝。不要歧視乙肝患者,而接種乙肝疫苗是最有效的預防這種疾病的方法。疫苗一共需要注射三次,第一和第二次相隔一個月;第二和第三次注射之間相隔五個月。惟須注意,只有從未被乙肝病毒感染過的人士,注射疫苗才有效用。
乙肝病毒主要經由血液或體液傳染,主要傳播途徑包括下列各項:
1. 母嬰傳染是乙肝主要傳染途徑之一,患有乙型肝炎的懷孕婦女,有機會在分娩期間將病毒傳染給嬰兒;
2. 與乙型肝炎患者進行性接觸;
參考資料:衛生處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