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症狀 | 大便有血是大腸癌還是痔瘡?醫生:看顏色 大便隱血肉眼不可見
大便帶血是大腸癌還是痔瘡?醫生靠2招分辨
大腸負責製造及儲存糞便,故此當大腸長出腫瘤,排便習慣或大便形態便有機會出現變化,包括大便帶有血液,或排便後清潔肛門時,發現紙巾染有血跡。可是,生於肛門的痔瘡也會帶來上述情況,那麼如何分辨大便有血是由大腸癌還是痔瘡所造成呢?謝耀昌醫生明確指出,一般大眾難以單憑肉眼分辨這些血跡是來自腫瘤還是痔瘡,即使醫生也需要進行指探,以手指探入肛門,憑腫塊的質感才能進行初步判斷——痔瘡是血管組織腫脹所致,故質感較柔軟,而惡性腫瘤相對較結實。
然而,以大便帶血作為大腸癌的警號具有很多限制。當大便帶鮮紅色的血跡,代表出血的位置較接近肛門,即是出血的惡性腫瘤長於直腸內,倘若腫瘤生長位置是距離肛門較遠的結腸,縱使惡性腫瘤出血並隨糞便排出體外時,血液已經在腸道內氧化變為褐色,令糞便看起來變得深色;倘若出血量不多,肉眼更難以把它辨認出來。
大腸癌測試 大便隱血測試找出匿藏大便的血液組織
如欲找出這些無法被肉眼察覺、匿藏於糞便的血液,可透過大便隱血測試,它也是目前普遍用作大腸癌篩檢的方法之一,以找出大腸可能長有惡性腫瘤的人士。謝耀昌醫生表示,儘管大便隱血測試的靈敏度及特異度也非常高,但仍有機會出現假陽性及假陰性的情況:
大腸癌測試呈假陽性原因
除了惡性腫瘤及瘜肉,痔瘡、口腔受損流血、腸胃發炎出血等等都可造成大便隱血測試結果呈陽性。
大腸癌測試呈假陰性原因
並非所有惡性腫瘤或瘜肉也會出血,尤其是早期大腸癌腫瘤,研究也顯示大便隱血測試對第一期的大腸癌敏感度最低。故此,對於大腸癌高風險的群組,即使其大便隱血測試結果呈陰性,也應該考慮接受大腸鏡檢查,透過大腸鏡直接觀察大腸內的情況,如發現腫瘤或瘜肉可即時抽樣進行化驗以確診。
根據大腸癌篩查計劃,本港衛生署建議50-75歲沒有症狀人士,在諮詢醫生意見後,考慮:
- 每1-2年接受大便隱血測試,或
- 每5年接受乙狀結腸鏡(sigmoidoscopy)檢查,或
- 每10年接受大腸鏡檢查。
但對於大腸癌高風險族群,例如有2位或以上直系親屬是大腸癌患者,或有一位直系親屬於60歲以前確診大腸癌的話,便得早在40歲(或更早,視乎直系親屬確診年齡)開始,每5年接受大腸鏡檢查。
謝耀昌醫生最後提醒大眾,當出現大便帶血的情況應提高警惕及找醫生檢查,縱使大部份大便帶血都是由痔瘡或肛裂所致,但大腸癌是嚴重可致命的疾病,值得為此加倍留神。倘若符合大腸癌篩檢條件的人士,更應接受檢查,不要待出現症狀才行動。
政府資助市民免費檢查大腸癌
大腸癌篩查計劃由政府資助,去年八月起大腸癌篩查計劃恆常化,計劃資助50至75歲、沒有大腸癌徵狀的香港居民每兩年在私營機構接受篩查,預防大腸癌。計劃參加者在約見已參與計劃的基層醫療醫生後,會由基層醫療醫生安排大便免疫化學測試。如大便免疫化學測試結果呈陽性,參加者會獲轉介到已參與計劃的大腸鏡醫生接受政府資助的大腸鏡檢查。如結果呈陰性,則建議參加者兩年後再接受大腸癌篩查。
大腸癌篩查計劃資助金額
計畫並沒有設定參加者限額,每次診症獲可政府資助280元,包括大便免疫化學測試結果呈陽性後由基層醫療醫生提供第二次診症。在計劃下接受大腸鏡檢查基本服務時,如需切除瘜肉,會獲定額資助8,500元;若無需切除瘜肉,會獲定額資助7,800元。大腸鏡醫生在提供大腸鏡檢查基本服務時,可向參加者收取不多於1,000元的額外費用。直到2020年12月,有超過860名基層醫療醫生參與大腸癌篩查計劃,診症地點約1 360個,當中約百分之九十七的診症地點不需收取額外費用。
大腸癌篩查計劃參加方法
合資格人士如欲參加大腸癌篩查計劃,應登記加入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詳情可瀏覽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網頁www.ehealth.gov.hk,或致電3467 6300查詢。
常見問題
問:為什麼大便有血?
答:可能是大腸癌或者是痔瘡,可以用2個方法分辨。
問:我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有大腸癌?
答:可以觀察大便,和定期檢查,政府現在資助合資格市民免費檢查大腸癌,詳情可以看內文。
資料來源: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謝耀昌醫生、衞生署
參考資料:衛生處網頁
為什麼大便有血?
可能是大腸癌或者是痔瘡,可以用2個方法分辨。
我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有大腸癌?
可以觀察大便,和定期檢查,政府現在資助合資格市民免費檢查大腸癌,詳情可以看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