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師教小兒推拿9大手法 有助醫治感冒發燒及腸胃疾病
撰文:梁睿谷醫師 | 圖片來源:新傳媒資料庫
小兒推拿有助醫治腸胃疾病
經絡是氣血循行的路徑。因此透過體表推拿,推穴道、走經絡,可以使經絡疏通,氣血相貫而治病。小兒推拿操作簡單,特別對胃腸疾患、傷風感冒、發熱、夜啼、驚風等疾病有良好療效。傳統而言小兒推拿主要用於6歲或以下兒童,較年長的兒童可配合點穴法或成人推拿手法進行治療。
姿勢+手法注意事項
推拿過程患兒姿勢力求自然,坐臥舒適。操作者應修短指甲,並先潔手,亦避免過涼時接觸患兒。操作手法要輕重適宜,用力均勻。為避免因摩擦損傷皮膚,可用少量爽身粉塗於推拿部位。手法速度一般以每分鐘150-200次為宜,每穴位大約需要5-15分鐘不等。
9大基本手法
1. 推法:
操作者以拇指側或食、中兩指靠攏,推摩選定之部位。此法可分補(由指尖向指根推)、瀉(由指根向指尖推)及平補平瀉(來回推,又稱清法)三種,作用相異。
2. 拿法:
以拇、食兩指適當拿住選定部位,兩指一緊一鬆,反覆地增減用力。
3. 揉法:
以拇指、食指或中指,按住某一穴位,左右旋轉。左揉為補,右揉為瀉。
4. 運法:
以拇指側或食、中兩指靠攏,由某穴起作弧形或環形推運至另一穴,反覆操作
5. 掐法:
以操作者指甲,壓住某一穴位。
6. 按法:
以拇指端向下先用緩力壓之,稍停後再用緩力,以後慢慢抬起手指。
7. 點法:
以拇指或中指,在選定部位向下適當用力叩擊,反覆操作。
8. 分法:
兩手拇指,由選定之部位向兩側分推,反覆操作。
9. 合法:
兩手拇指向中合攏,重覆推摩選定部位。
常用穴位與應用
1. 脾穴 – 拇指橈側,赤白肉際處,由指尖到指根(線型穴位)
操作:用推法。脾虛泄瀉(多為大便溏爛,味清)用補法,由指尖推向指根;傷食、積滯用瀉法,由指根推向指尖;消化不良,虛實夾雜用平補平瀉,來回推。
次數:1000 – 2000次
2. 小天心穴 – 掌根,大小魚際肌交際處(點型)
操作:用揉法。可以安神、鎮驚,適用於驚風、夜啼。
次數:100 – 500次
3. 天河水穴 – 前臂掌側正中,自腕橫紋至肘橫紋成一直線(長線型)
操作:用推法,由腕橫紋推向肘橫紋。感冒發熱、夜啼、口舌生瘡、咳嗽痰喘等熱證皆宜。
次數:1000 – 3000次
4. 七節骨 – 從尾骨端到第四腰椎(線型)
操作:由尾骨端往上推為補法,溫陽止瀉;自第四腰椎往下推為瀉法,瀉熱通便。
結語
小兒推拿單靠外在手法,卻能有效地治療不少疾病。然而,臨床上小兒推拿需要辨證論治,不宜盲目操作手法。其中學問亦非本文可完整涵蓋,鼓勵家長更多了解小兒推拿的應用。若果病情嚴重或有不明白的地方,應及早求醫。
參考資料:張漢臣《小兒推拿學概要》、趙鑒秋《幼科推拿》
梁睿谷醫師—仁濟醫院-香港浸會大學中醫教研中心(仁濟)
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認可香港註冊中醫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學士及生物醫學理學士(榮譽)
參考資料:衛生處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