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營養標籤陷阱
先了解分量和計法
自從兩年多前實施的「1+7 」營養標籤法開始,大部分食物的包裝都印有8種營養標籤,包括有熱量、蛋白質、總脂肪、飽和脂肪、反式脂肪、碳水化合物、糖及鈉。要閱讀
標籤指數,最好先從其參考量入手了解。「一般標籤都會用『每100克』或『每食用分量』去標示含量。前者的適合用於廣泛的固體食物(液體用『每100毫升』計),是較容易計算和比較的單位。而後者多數用於一次性的食物如乳酪及汽水等,其數值是由食品供應商制定,但就必需留意列明的食物量為多少,多以慣常單位計算、如湯匙,杯量及件數等。」荃灣港安醫院註冊營養師陳穎璋(Fiona)說。
特別標籤要留意
某些食品經常出現「高鈣」、「低脂」及「輕怡」等特別標籤,當中有些是有條件限制,而有些則是「冇王管」。米施洛營養護康中心註冊營養師陳穎心(Harriet)說:「所謂『高低』、『無』、『不含』及『來源』等,要求該營養素達到某個指定分量內才可以加上該聲稱;而同時,有些聲稱如『輕怡』、『野生』及『天然』等,因沒有指明某一營養數,比較空泛,暫時並沒有限制。」以常見的「輕怡」或「健怡」版本食物為例,由於多數用上代糖,而代糖又不受「1+7」的限制,所以難以參考。而「1+7」之外,還有膽固醇、膳食纖維、其他維生素及礦物質等都是常見的營養素,但由於不受管制,所以未必所有食品供應商都肯標明。
以「高」和「低」標榜的特別標籤,都有明確的條件規限,沒有太多取巧之處,但「不含」就有些謬誤需要注意。很多人見到「不含」或者「0 」就以為真係完全不含,其實除了「0 」外,更有一個「0.0 」存在。Harriet 指,例如自稱「不含」糖的,每100克去內若有0.3克,但又未超過0.5克以下的標準,也可以說自己是「0 」,但其實也有糖分,而只有真正完全沒有糖分的才可用「0.0 」。
下頁有1+7營養標籤簡介
特價交換糖、鈉、脂
原來糖、鈉及脂肪這三者之間,有着互相影響的關係。Fiona 指,糖、鈉及脂肪,三者都是影響食物味道的主要因素,當某成分減低時,為了其味道保持可口,其他成分也會相對上升,也可以說是等價交換。如低脂的食物,多數會增加糖和鈉來提升味道;而無糖或低糖的食物,相對會增加脂肪來提升豐胦的口感。以上兩種情況的食物多的是,大家又可如何取捨呢?Harriet指,大家可以按各營養素的差距來選擇,把數字轉為熱量計算就更為明顯,她說:「假設A 有脂肪2.1克、糖10克, 而B 有脂肪2.3克、糖3.2克。雖然脂肪是高熱量來源,1克就有9kcal,但由於A的糖比B多出6.8克,而1克糖有4kcal,即多出了27.2kcal,跟脂肪那1.8kcal 實在差距太遠,所以最好選擇B。」
參考資料:衛生處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