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發有跡可尋細聽「心」聲!留意胃痛、疲倦等猝死先兆
撰文:周穎欣醫生|編輯:Christie|圖片:Shutterstock
誤當心痛變胃痛險心臟病發猝死
根據衛生署的統計數字,心臟病位列本港致命疾病的第三位,2018年就有逾6,000名港人死於心臟病,當中男性的致命風險較女性為高。最常見的致命心臟病為冠狀動脈心臟病(簡稱冠心病),佔心臟病死亡人數逾六成,近年更有年輕化的趨勢。
冠心病的主要成因是脂肪在冠狀動脈內壁積聚,令血管收窄或閉塞,以致供應給心臟的血流減少,形成心臟肌肉缺氧或心肌梗塞。患者往往進行劇烈運動後或情緒波動時,突然引發心絞痛,胸口如同被巨石壓着,痛楚更可蔓延至肩膀、頸部和手臂,但稍作休息便可紓緩,惟嚴重者可引致心臟病發。其他常見的心臟病病徵還包括心律紊亂、冒汗、噁心、頭暈及四肢乏力,如患有心臟衰竭,更會不時氣促和雙腳浮腫。
當出現上述典型病徵,固然要立即求診。畢竟心臟是身體的命脈,當出現毛病時,其他部位亦有機會出現非典型病徵,令患者混淆作其他疾病。曾有一名四十多歲男士,一向嗜油膩和煎炸食物,身型肥胖兼患有高膽固醇,偶爾在家以跑步機運動消脂。有一晚他跑步後,突然感到胃痛,最初以為消化不良所致,但服食胃藥後,依然劇痛難當,終抵受不住向急症室求診,經醫生檢查後方發現為急性心肌梗塞。由於胃和心臟相當接近,令他將胸口痛誤當成胃痛,幸及時求醫才逃過猝死風險。
無故昏厥或疲勞須正視
除了心絞痛,倘若睡眠充足,卻依然感到極度疲累、力不從心,也有機會是心肌梗塞的警號。此外,心肌梗塞引致的疼痛訊息,亦會透過大腦中樞神經,同步傳遞至手臂、肩膀、頸部和下顎等部位,因而感到莫名的痛楚。昏厥主要因為腦部供血不足,但亦可以由心臟問題引起。隨着年紀增長及身體機能退化,心臟的電流傳導系統也有機會隨之退化,令心跳變慢或突然停頓,致心臟泵血不足,引致昏厥。部分人則因心肌問題 (如冠心病、心肌梗塞或心肌炎)引發心臟惡意跳動。如經常出現心悸、眼前發黑、頭暈等徵狀,可能都是心臟病發先兆。
不過,上述的非典型病徵因人而異,並非每名心臟病患者也會出現相關病徵,一般市民亦難以分辨病徵是否與心臟病有關。假若本身已有心臟病的高危因素,包括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腦血管疾病、肥胖、吸煙、酗酒、缺乏運動、或有家族心臟病病史,並持續出現相關徵狀,必須盡快求醫,按醫生建議進行適當的檢查,例如心電圖、心臟超聲波、電腦掃描冠狀動脈造影或磁力共振掃描心臟顯影等。
倘證實患有冠心病,除須控制「三高」外,治療方法主要分為藥物治療、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俗稱「通波仔」)及血管繞道手術治療(俗稱「搭橋手術」)。至於日常生活的預防亦尤關重要,如有吸煙及酗酒習慣,應盡量戒掉,保持健康均衡飲食,謝絕高脂、高糖及高鹽份食物,並應定時做運動,以促進心臟功能,增加心肌血液循環。此外,作息亦要定時,閒時與家人進行輕鬆活動,以保持精神健康。
周穎欣醫生現為英國保誠保險健康評估部醫務總監。周氏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更考獲悉尼大學兒科文憑、香港家庭醫學學院院士及澳洲皇家全科醫學院院士、英國卡迪夫大學實用皮膚科深造文憑等資格。
參考資料:衛生處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