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金遜症病情分五期 醫生:殺蟲劑增加患病風險
撰文:劉承昕|編輯:SundayKiss | 相片:新傳媒資料庫
柏金遜症屬慢性腦神經科疾病,當人體腦幹內的「黑質」出現退化,導致不能產生足夠的神經傳遞物質「多巴胺」,便會令腦部指揮肌肉功能受損,影響患者的活動能力。本港約有8,000至12,000名柏金遜症患者,發病高峰年齡介乎60至 65歲。隨著人口老化,相信患者數目會持續上升。 何樹良醫生表示,正常人的「多巴胺」神經細胞,會隨年齡增長而逐步減少,但由於減速緩慢,故不會對日常活動造成影響。 不過,由於個別人士的退化速度較快,或天生較少「黑質」, 故柏金遜症的病癥會較早浮現。 至於導致「黑質」退化得較快的原因,醫學界目前仍未完全掌握,但初步確認跟長期接觸殺蟲劑等化學物質有關。 何樹良醫生又稱,柏金遜症患者中,有5%至10%患有遺傳性柏金遜症。
第五期柏金遜症患者 現精神錯亂
柏金遜症的病情大致分為五期。首兩期患者會出現嗅覺減退、心臟神經細胞減少等癥狀,但不易被察覺。 當病情進入第三期,即「多巴胺」神經細胞已死去六成,導致「多巴胺」分泌減少八成後,病人便會開始出現手震、肌肉僵硬,以及動作遲緩等行動障礙。 當病情步入第四至第五期,患者更會出現癡呆、抑鬱及精神錯亂等病癥。至於病情惡化速度,則因人而異。 柏金遜症患者的腦掃描及驗血結果,可以是完全正常,故診斷柏金遜症,主要靠臨床評估,即由醫生判斷患者是否出現行動障礙的癥狀。
無藥物阻「黑質」退化
若有以上癥狀的話,醫生會處方治療柏金遜症的藥物。若病人服藥後,情況有明顯改善,便可確定患上柏金遜症。 目前,醫學界仍未有方法根治柏金遜症,亦沒有藥物可減慢 「黑質」的退化速度。 不過,病人可透過服用抗膽鹼能藥物、酵素抑制劑、多巴胺受體激動劑、左旋多巴,以及其 他混合藥物等,以補充「多巴胺」,並舒緩病癥。 不過,這些藥物會引致作嘔作悶、暈眩、 便秘、精神錯亂、幻覺、不自主動作,以及 「開關現象」(即藥物的效力未能維持到下次服 藥的時間,令患者有一段時間失去活動能力,像關上電掣一樣 )等副作用。
患者亦須留意,部分藥物不能與富含維他命C、 蛋白質或酪(Tyramine)的食物共同服用。 然而,當患者病情日趨嚴重,藥物的效用亦隨之而下降。 何樹良解釋,「黑質」容易受損,即使 由它分泌出來的「多巴胺」,亦可能會損 害「黑質」。 在正常情況下,「黑質」內的多巴胺神經細胞具有分泌「多巴胺」的功能外,同時亦會把多餘的「多巴胺」 儲起,在有需要時,便會把這些「多巴胺」儲備釋放出來。 由於晚期柏金遜症病人的多巴胺神經細胞,較正常人大減,因此沒有足夠空間把多餘的「多巴胺」儲起,導致藥物有效時間縮短, 令病情更難控制。
須接受語言及物理治療
若晚期柏金遜症病人服藥後,活動能力亦未見太大改善,可選擇接受「應用微創腦外科手術」。 醫生會把電殛植入預定的腦組織內,再透過電線連接植入皮下的刺激器,以提升活動能力,並減少服藥劑量。不過,這項手術的費用昂貴,介乎15萬至20萬元。 除用藥物或做手術治療柏金遜症外,病人亦須接受物理及言語治療,以提升及維持活動能力,以及改善說話能力,從而減低病情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日常生活預防柏金遜症四式
由於醫學界仍未完全掌握柏金遜症的病因,故難以採取預防措施。不過,在日常生活中,若可保持健康的生活模式,同樣可減低患病風險。
1.健康飲食
保持飲食均衡,盡量進食「食物金字塔」建議的食物分量,即多吃五穀;其次是新鮮蔬果。不過,由於不少蔬果含有農藥,會增加患病風險,故進食前應徹底洗淨。此外,亦可選擇有機食物。
3.適量運動
每日做45分鐘至一小時溫和運動,例如耍太極等,可減低患病風險。
4.充足睡眠
維持有規律的生活,以及保持充足休息及睡眠,同樣可減低患病機會。
柏金遜症個案分享
據香港柏金遜症會的資料顯示,約有一成病人在40歲前病發。 現年50歲的陳燕,早於28歲時便出現手震、走路時雙腳不協調、站立時向後倒退、關節不靈活(例如穿著拖鞋走路時「甩拖」)情況。同時,陳燕又有脾氣暴躁、思想悲觀等情緒問題,因而向醫生求診。
不過,陳燕病發後六年間,不論西醫或中醫均未能作出正確診斷,故病情持續惡化,包括膝蓋有時會變得乏力,令她不能工作外,甚至連抱起女兒,都感到十分吃力。「平日最怕搭地鐵,因為人多容易碰撞。記得有一次,我在車廂內被一位女士碰到,整個人失去平衡,並『挨』在那位女士身上,更不可自行站起來。」
「又有一次,我從巴士上層失足跌落下層, 右手即時腫起。當我被送到醫院檢查時,醫生仍未發現我患上柏金遜症。」其後,陳燕被轉介至公立醫院的專科,才被確診患上柏金遜症,由醫生處方合適的藥物, 因而令病情得以舒緩。不過,藥物治療的作用已大不如前,但陳燕仍堅持繼續服藥,並多做運動,希望減慢病情惡化速度。
參考資料:衛生處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