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專家教4招止汗 止汗劑原來要睡前使用 附消委會4大貼士
流汗及汗水有異味的原因
當你的身體開始感覺到過熱時,就會出汗來控制體溫。 「流汗可以幫助我們調節體溫,當汗水蒸發時可以促進熱量散失」皮膚科醫生 Adele Haimovic 解釋。
汗液本身沒有氣味,但當生活在我們皮膚上的細菌與汗腺分泌物混合時,就會產生難聞的氣味。因此止汗劑除了減少出汗,也會增加抑菌成份來減少臭味產生,這些產品通常添加了鋁來減少出汗,常見的制菌配方則有碘、酒精、綠茶素和茶樹精油等。
我們的基因也會影響我們的汗味。有研究發現,擁有一種基因ABCC11會讓你沒有體味 。ABCC11 在東亞人中更為普遍,而黑人和白人則沒有此基因。 2013 年的一項研究發現,接受調查的英國女性中只有 2% 攜帶它。
日本專家揭示4個止汗秘訣 晚上用止汗劑最有效
日本電視節目《ホンマでっか!?TV》此前邀請了多位專家,與節目嘉賓和觀眾一起探討最有效的止汗方法。節目邀請到專門研究體味的日本醫師Risa Kirimura,專門治療多汗症的Inhiro Yamamoto,以及市場研究評論員Niu Kwahui,講述如何正確有效地止汗。
方法1 穿淺色厚底涼鞋
鞋子的顏色及款式都會影響汗的排放量。深色的鞋子比較吸熱,加上平底鞋與地面的接觸面積大,因此會吸收較多地面的熱氣,導致身體溫度上升,大量排汗。節目建議女士選擇白色的高跟涼鞋,男士可選擇淺色的厚底涼鞋,去減少汗液分泌。
方法2 護肝戒啤酒
節目指出汗的味道反映出身體的健康狀況,而肝臟是負責分解異味的器官。經常喝酒的人,身體肝臟機能相對較弱,因此容易出汗及有明顯的臭汗味。
在節目《健康2.0》,周宗翰中醫師也指出重度脂肪肝會讓身體產生異味。重度脂肪肝患者本身肝臟代謝變慢,無法有效排除毒素,導致身體長期累積過多的毒素。這些毒素從汗液排出時,會導致一種像是蘋果酸臭的味道。
方法3 睡前使用止汗劑
想要止汗劑更有效,原來應該在前一晚睡前使用,讓皮膚能有足夠的時間吸收當中成分,這樣止汗及除臭效果能有最佳的發揮。同樣,衣物除臭劑應要在前一日預先噴在要穿的衣物上,而非穿前一刻才使用。消委會同樣曾經提醒止汗劑中的鋁化合物需要時間,讓其與汗液在汗線頂部形成凝膠。因此,正確使用止汗劑的時間應該在晚上睡前使用,加上晚上汗線不活躍,可以抹乾皮膚在皮膚上薄搽或噴一次,這樣亦可減少被衣服擦掉的機會,翌日日間無需補用,直至晚上再用。連續數天使用後,止汗效果會更好。
方法4 用棉布紮胸
節目表示如果想減少溶妝情況,可以於胸部對上約5cm的位置,用透氣的棉布紮胸部,去對胸部施以壓力,令胸以上的位置停止出汗,包括臉部。過去日本的藝伎、舞妓、歌舞伎演員等同樣是使用此方法止汗。此方法雖然效果顯著,但會使部分汗液未能成功排走,因此汗水會集中在下半身排出,導致下半身更悶熱。
5個止汗劑使用貼士
消委會建議市民多穿鬆身、通爽及透氣衣物,讓汗液容易揮發;減少進食氣味濃烈的食物如咖喱、大蒜、辛辣食物,也有助減少排汗。當使用止汗劑時,消委會提醒大眾要注意以下事項:
- 皮膚曾有過敏反應人士應避免使用止汗產品、留意自己是否對止汗劑中的鋁、香料或防腐劑等成分過敏,使用前留意清楚產品成分。
- 腋下皮膚有異樣,如有損傷、患有濕疹、毛囊炎等皮膚病均暫不宜使用止汗劑,以免刺激皮膚。
- 若腋下受損、剛脫毛或剃毛後,皮膚都特別易受刺激,都不應用止汗產品。
- 體香劑適合在外出前、運動及洗澡後,皮膚乾爽時用,感覺會較清新、效果亦會較好。
目前市售止汗劑有噴霧、膏狀、液態等等種類,台安醫院皮膚科主任曾德朋就不建議民眾使用噴霧止汗劑,「噴霧微粒是PM2.5,吸到會黏在呼吸道上且無法去除,進一步會傷害肺部,長期更有可能致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