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癬|2大療法斷尾+預防:與濕疹分別、會傳染嗎?
皮膚癬由真菌造成
癬是由寄生於皮膚的真菌所引發的傳染性皮膚病,在天氣潮濕及悶熱的環境特別常見。皮膚的真菌能入侵表皮角質層、毛發和指甲,引致各種癬病。由於免疫力下降,慢性疾病患者如糖尿病患者等,較容易有皮膚癬。5類常見皮膚癬及其症狀人體中,常見的癬有以下幾種:
1. 足癬是指患者腳趾之間的皮膚感染,常被稱為香港腳,可能出現水泡或皮膚乾燥脫落的症狀,且患處會非常癢。如果抓傷,有可能演變成細菌性皮膚炎並有膿液。
2. 體癬俗稱為“金錢癬”或“圓癬”,患者身體暴露的區域,如臉部、手臂或肩膀,會出現一個或多個環狀紅色丘疹,非常癢。
3. 股癬的患者會在腹股溝,也就是大腿內側,長出紅色環狀皮疹並且非常癢。偶爾也會延伸至腹部和臀部。較常發生在肥胖、多汗的男性。
4. 甲癬,又稱為灰甲,是指腳趾甲和手指甲的癬病,以腳趾甲較為常見,真菌會導致指甲變色、變形、增厚並變得脆弱易碎。
5. 花斑癬,又稱為花斑糠疹或汗斑,患者的皮膚呈淺色斑塊,患處會感到癢。
皮膚癬會傳染 9預防方法
皮膚癬可透過共用個人物品如梳、毛巾、衣物、指甲鉗等,或透過密切身體接觸,而傳染他人。因此注意個人衛生可以避免感染真菌,預防皮膚癬。詳細預防措施如下:
1. 洗澡時要仔細清潔皮膚和雙腳。
2. 沐浴後應盡快擦乾身體,特別是趾縫要完全乾燥。
3. 穿乾爽通風的鞋子和吸汗的棉質襪子。
4. 每天洗換襪子、衣物和浴巾。
5. 替換鞋子並保持乾燥。
6. 避免緊身或焗身內衣褲,選擇吸汗的棉質衣物。
7. 不與他人共用衣物、鞋襪、毛巾和個人用品。
8. 觸碰患處後要洗手,避免皮膚癬感染其他部位。
9. 糖尿病患者除了注意個人衛生外,要注意皮膚狀況和適當護理,特別是足部,以減少皮膚癬感染的風險。
皮膚癬和濕疹的分別
皮膚癬和濕疹在症狀上非常相似,都會有痕癢、紅腫、脫屑的症狀。然而兩者的發病位置不同,癬多在潮濕陰暗、局促的位置,如手指縫、腳趾縫、腋下、股溝、大腿內側等出現,而濕疹則可以在不同部位出現,尤其常見於膝彎和肘彎處,這兩個經常摩擦的部位。濕疹與免疫系統失調及皮膚屏障受損有關,由於成因不同,濕疹不具傳染性,而皮膚癬則具有傳染性。當患者接觸環境或食物上的致敏源時,就會誘發濕疹。一般濕疹患者都會有其他敏感情況,如哮喘、鼻敏感等。
皮膚癬2大治療方法 搽藥膏有用?
抗癬藥分為外用和口服兩種。輕微感染可使用外用藥膏,全身感染才用口服藥。不要盲目使用抗癬藥,尤其是含有類固醇的藥物,可能加重病情。
1. 外用製劑
「外用」是指局部塗抹於患處的製劑。乳膏劑、軟膏劑、洗髮液和指甲液是外用製劑的例子。使用外用製劑前,注意要應徹底清潔並弄乾感染部位。
水性基質的乳膏劑在抗癬藥中很常應用。以油性為基質軟膏劑,一般適用於乾燥和龜裂的皮膚。指甲液對甲癬特別有用。而洗髮液通常用於頭皮屑和花斑癬。
根據藥膏的有效成分,部分可以在市面購買,而部分需要醫生處方。其中十一烯酸及其鋅鹽或萘替芬的製劑、複方苯甲酸軟膏、硫化硒、阿莫羅芬皆為非處方藥物。而含含咪唑類、特比萘芬、噻康唑、酮康唑的則是監督售賣藥物。外用製劑可能會引起局部皮膚反應,如發癢、發紅、腫脹或其他過敏症狀。如果使用後感到不適,應徵詢醫生意見。
2. 口服製劑
如上所述,口服藥物適合比較嚴重的患者。注意口服藥治療期會比較長。例如,口服的甲癬藥須要定時服用長達數個月或以上才能見效果,所以患者必須有恆心,服用藥物至趾甲完全康復為止。
含灰黃霉素或特比萘芬的口服製劑常處方於對外用抗癬藥無效的甲癬或體癬。這些口服製劑為處方藥物,須在醫生監察下使用。
某些口服的抗廯藥可能會引起頭痛、腸胃不適、腹瀉或嘔吐的副作用。如果使用後感到不適,應告知醫生,尋求意見。
痊愈后須做1事防復發
為避免患處復發,患者除了將患處徹底治理,更要在治癒後保持患處清潔,不然很容易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