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新冠肺炎病毒已突變 更具侵略性、擴散更快速
撰文:Edith | 圖片:新傳媒資料庫
新冠病毒已突變成S亞型、L亞型
新冠肺炎COVID-19陸續在全球擴散,雖然香港早前被世界衛生組織點名讚揚港人抗疫意識高,勤清潔及戴口罩,因此有效緩減病毒傳播、抗疫,但港人仍不宜掉以輕心。3月3日,有中國科研團隊在《國家科學評論》上發表論文《關於SARS-CoV-2的起源和持續進化》(On the origin and continuing evolution of SARS-CoV- 2)。
研究人員分析了目前為止最大規模的103個新冠病毒全基因組分子,這些病毒樣本的基因序列的收集時期最早是去年12月24日,最晚是今年2月5日。他們發現病毒株已出現了149個突變點,而且大部分都是近期產生的。新型冠狀病毒更已經演化出了兩個亞型:L亞型和S亞型。通過與其他冠狀病毒比較,研究人員發現S亞型在進化樹上,比較似蝙蝠來源的冠狀病毒,由此推論S亞型病毒相對L亞型更古老。
L亞型病毒傳染能力高、侵略性更強
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較古老的S亞型新冠病毒在人群中傳播的時間更長,但它並沒有因此感染更多人。反而,較新的L亞型新冠病毒竟然佔了基因組資料的70%,而S亞型只佔了30%,反映更多人其實是感染了L亞型病毒。作者由此推斷,L型病毒的傳染能力比S型更強,且侵略性更強,實在令人憂慮。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L亞型病毒在武漢肺炎爆發初期比較普遍,從2020年1月起,L亞型的出現頻率已經有所下降。研究團隊解釋,可能是因為人為的干預對L亞型病毒有更大的選擇性壓力,如果沒有這些干預,L亞型可能更具侵略性和擴散得更快速。另一方面,較古老、攻擊力較小的S亞型病毒則承受了相對較弱的選擇壓力,因此出現頻率應該會上升。
巴西亦發現病毒突變個案
除了中國科研團隊的研究,上個月,巴西科學家與英國牛津大學合作,對巴西最近出現的首宗武漢肺炎確診個案進行研究,結果發現該名患者體內的新冠病毒與當初武漢公布的病毒株相比,已經出現了有3處差異,表示病毒在傳播過程中已產生突變。
武漢肺炎最常見10大症狀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月28日發布了「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世衛及中國聯合考察」(WHO-China Joint Mission on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並從約55,924宗確診新冠肺炎病例中,歸納出10大典型症狀(見下圖)。其中最常見的病症為發燒、乾咳及倦怠。而這些病例當中,約80%為輕症至中度嚴重,患者一般在感染病毒後5-6天,便會出現下列症狀。
報告亦指出,病毒屬於新發現病原體,目前人類對於它尚無已知的免疫力,而且病毒具高度傳播性,對於高風險人士具致命性威脅。高風險人士包括患有潛在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和癌症的人士。另外,研究發現逾78%的病例都介乎30-69歲之間,發病年齡中位數則是51歲,反應中至高年齡層較容易受感染,且較大機會病情嚴重。
參考資料:衛生處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