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童精神健康|中大:家庭+學校留意學童3大警號 避免患精神病 影響學業
廣告
學童精神健康|過去疫前改變學童的學習模式,尤其升小一或升中一的學童需要重新適應學習環境,令他們的壓力因而大增,影響他們的精神健康。去年底政府委托中大進行有關精神健康調查,發現24.4%的兒童及青少年在接受訪問時的過去一年,受到至少一種精神疾病困擾,但近半數照顧者不願意尋求專業協助。本文將探討關注學童精神健康的須知,以及留意他們在病發前,已顯示的警號。
為甚麽學童啞忍精神健康出問題?
調查中亦有近半數照顧者表示,即使發現兒童及青少年出現臨床精神疾病徵狀,仍不願意向專業人士求助,原因包括認為問題不嚴重、怕被負面標籤或不清楚求助途徑等。但要在發病前留意到出問題,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名譽臨床教授熊思方表示,需要家庭和學校的參與,亦要多加留意父母精神健康情況對兒童及青少年的影響。
學童最常見的精神疾病
調查指,24.4%的參加者在過去一年受至少一種精神疾病困擾;當中約半數同時有兩種或以上的精神疾病。最常見的精神疾病困擾依次為「專注力不足或過度活躍症」(10.2%)、「對立性反抗症和品行障礙」(8.8%)、「焦慮症」(6.1%),以及「抑鬱症」(5.4%)。
學童精神健康出問題的早期警號
學童有否出現睡眠失調
學童有否出現成績倒退
學童有否出現經常缺課
上述都是精神健康受困的早期警號,熊思方認為在學童出現這徵狀時,宜及早介入。學校亦應優先考慮學童的心理健康和適應力,避免側重學業成績。常見風險因素可分為三大類,分別是父母有明顯臨床情緒困擾、兒童及青少年自身有睡眠失調,以及學業困難(如重讀、停學或缺課)。非華裔青少年則有較高風險患焦慮症。
家庭及學校如何做?
調查指,全面的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政策需家庭和學校參與,並需關注文化差異和睡眠健康認知不足等問題。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