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狀胬肉|眼睛有異物感可大可小 眼科醫生:3類人易中招 防曬還要防漏光
翼狀胬肉|翼狀胬肉的症狀
梁醫生提到,翼狀胬肉屬於良性的結膜病變,沿著角膜生長的纖維組織會增生,最常見的位置是眼頭或眼尾位置。可是,最早期的患者未必會有眼睛不舒服的情況。
較多是在照鏡時發現眼睛有些位置不太透明又或者有一些紅腫,有部分患者可能只發現眼頭或眼尾位置出現這現象,而較嚴重的話,「會眼頭與眼尾同時出現」。
到了中期,當翼狀胬肉伸展到角膜時,甚至乎會有經常眼乾的症狀,而且在使用潤眼液後,亦會感覺到眼乾問題沒有改善。
翼狀胬肉|哪些情況需要看眼科醫生?
如有以下症狀,均建議可向眼科醫生尋求診症及治療:
- 眼紅、眼睛有些位置變得非透明
- 眼睛乾澀
- 有異物感
- 眼發炎
- 翼狀胬肉增生,引致散光加深
梁醫生解釋,由於病人的嚴重度或其他常見的繼發症需要在眼科檢測才能看清楚,而且一些罕見的眼睛「惡性增生」亦可能與翼狀胬肉相似,病人一般無法靠自己照鏡辨別,需要通過眼科檢查,如放大鏡,一些儀器輔助掃描或試紙檢測等。
還需要注意的是,長期接觸紫外線不只會長出翼狀胬肉,亦會加快眼睛老化速度,增加患上嚴重眼疾的潛在風險,出現白內障、黃斑部病變等眼疾。
翼狀胬肉|香港每10人有3人中招 最常見於3類人士
至於患上翼狀胬肉的機率,以全球性而言,每100個人當中可能就會有10個人有這情況發生,在赤道附近位置的國家及地區更嚴重,在多塵、多沙及污染的地方可能都會多一點。她表示,香港的發生率可高達30%,即可能每10個人當中都有3個人出現不同程度的相關症狀。
而翼狀胬肉最常見於從事戶外工作的人士,例如漁夫、在地盤工作的人,「而且尤其是男士,年紀愈大愈嚴重」。
另外,以往求診患者除了從事戶外工作、地盤工作的人士,較多為男士或中年人士之外,梁醫生亦留意到,在新冠疫情後,很多香港人都喜歡到戶外運動,例如踩單車,長時間接觸紫外光,增加出現翼狀胬肉的風險。
翼狀胬肉|成因是甚麼?
她又指,雖然翼狀胬肉的成因目前尚未明確,但有研究表明,接觸陽光與紫外線可能與其發病有關。一般來說,受持久性紫外光的影響,會導致眼睛有些幹細胞不再供流得正常,於是誘發增生的情況出現。
翼狀胬肉|兩大治療方法
當程度比較輕微的時候,她指基本概念是要先避免惡化,「如果我們可以避免到長時間接觸紫外光,或者盡量保護自己不要前往有太多污染、塵埃的地方,以免眼睛受到污染 。」
即時針對痛點舒緩
若翼狀胬肉導致眼睛非常不適,當刻最簡單的就是針對各問題想出應對方法,例如有眼乾的情況,就要可以使用不含防腐劑的潤眼液或人工淚液;針對發炎的情況,就要使用一些有藥性的藥物去減低發炎。惟之後必須盡快向專科醫生及檢查,以免延遲治療。
翼狀胬肉|做手術切割
倘若到了影響散光度數的階段,反映情況較嚴重,就應該盡快做手術切割。她解釋,由於這時候的翼狀胬肉可能已伸展到角膜,導致疤痕形成,所以不應太遲就醫。「而變成白色的疤痕,那些都是非透明的組織,即使做手術都無法清掉疤痕。」
翼狀胬肉|手術後護理:往後洗頭+用熟水洗臉
屬於眼睛表皮的手術,一般在做完手術後會有傷口。醫生亦會提供藥水或藥膏予病人使用,減低發炎情況。傷口會於一個多星期至兩個星期後癒合。如果仍有眼紅情況,則需要再多一至兩個星期回復。
為避免阻礙傷口癒合,醫生通常建議病人在傷口「未埋口」情況下,往後洗頭和用熟水洗臉。
至於散光度數方面,一般在完成術後都有機會出現變化。因此可能會在一個多月後,醫生會再和病人評估情況。
翼狀胬肉|翼狀胬肉切除手術風險或併發症
胬肉切除手術最常見的併發症為胬肉復發,即使已將這些不健康的組織切除,仍有近五成機會復發。為了減低復發風險,在手術期間通常會施行輔助程序如使用抗癌藥物、羊胎膜移植,甚至透過自體結膜移植來遮補傷口。
翼狀胬肉|翼狀胬肉的預防方法
- 為預防患上翼狀胬肉,或避免病情轉差甚至手術後復發,亦請謹記採取下列眼科醫生提供的預防貼士:
- 防曬還要防漏光:選用合規格防UV眼鏡(最好旁邊位置也能遮擋)、戴上闊邊帽、撐傘助全面阻擋紫外光
- 避免繼續暴曬
- 避免到沙塵多的地方
- 如有眼乾,應定時使用不含防腐劑的潤眼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