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肝炎日|乙肝無症狀卻致肝癌機率高 2症狀顯示肝已受損
撰文:郭韻婷|編輯:Christie|相片:新傳媒資料庫
據資料顯示,肝癌在亞洲南部相當普遍,而在香港位列癌症殺手第四位。由於乙型肝炎在本港很常見,平均十人有一人是帶病毒者,其中四分之一人最終因肝硬化或肝癌而死亡。肝臟是人體最重要的内臟之一,負責很多重要功能,包括分解酒精及其他藥物等有害物質,以及將碳水化合物及脂肪轉化爲能量及儲存。
醫生指,肝癌成因是肝臟細胞不正常增長,可分爲原發性及轉性肝癌,前者又細分爲肝細胞癌及膽管癌。據醫學研究證實,可能增加患上原發性肝癌機會的因素,包括肝病、乙型或丙型肝炎帶病毒者、黃麴毒素、酒精、環境污染及家族遺傳等。
每十人一人帶病毒
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表示,本港最常見的肝癌是肝細胞癌,每年約有1,700至1,800宗新個案。「當中有六至七成原發性肝癌個案,患者的病因是由慢性肝炎引起,包括乙型及丙型肝炎。」
事實上,香港是乙肝的高發病地區,每十個人有一人是慢性乙肝帶病毒者。據衛生署資料,本港逾80%肝癌患者同時是乙肝帶病毒者;每十人有一人是慢性乙肝帶病毒者。醫生提醒,乙肝帶病毒者患肝癌的風險較正常人高100倍,應定期進行體檢。
醫生指出,乙肝帶病毒者患肝癌的機率,比正常人高出100倍。「其中約四分之一人,最終會因肝硬化或肝癌而死亡。」由於乙肝未發病前可能無任何徵狀,故蕭醫生呼籲,乙肝帶病毒者應該每三至六個月進行身體檢查。「包括肝功能、乙型肝炎的病毒指數、肝臟超聲波掃描及甲胎蛋白癌症指數,監察肝臟健康的狀況及變化。」
不少乙肝帶病毒者每年才接受一次身體檢查,很多時候會錯過早期發現乙肝病發的機會。因此,倘乙肝帶病毒者定期接受相關的身體檢查,可及早作出治療,增加病癒機會。醫生指,一般肝癌患者在病發早期,未必有出現徵狀。「倘若肝癌患者在出現食欲不振、體重下降、上腹、右肩痛楚、黃疸病,以及腹水等病症後,其病情已屆晚期。然而這些症狀並非肝癌獨有,所以即使身體出現異常狀況,也不必過於擔憂。」
肝癌腫瘤大 不宜換肝
醫生提醒,一旦發現有黃疸病或腹水症狀,應立即求診醫生,切勿延誤病情。目前針對肝癌最有效的治療,主要是切除腫瘤或肝臟移植手術。醫生稱,肝臟切除手術要視乎患者的肝功能而定,若肝功能太差,則不適合接受切除手術。至於肝臟移植手術,除非近親有合適的肝源;否則須排期等待屍肝。
由於本港屍肝供應不足,肝癌及肝炎患者平均起碼須排期四至五年才能等到屍肝。無論是何種方式求取肝臟,惟對於肝癌患者來說,都是「一肝難求」。過去有不少肝癌患者因等不及屍肝已經死亡,又或在等待移植肝臟期間,因肝癌出現轉移,腫瘤變大,以致不適合做肝臟移植手術。
並非所有肝癌患者都適合做肝臟移植手術,必須視乎其病情。「倘若患者的肝臟腫瘤已超過五厘米、腫瘤數量太多及入侵血管,或出現腫瘤已轉移至其他部位等情況,均不適合進行肝臟移植手術。」
乙肝患者多認知不足
香港肝壽基金會早前進行一項「乙肝患者對乙型肝炎的認知調查」,訪問616名年齡18歲或以上乙肝患者,結果發現患者對乙肝認知不足。就傳播途徑方面,有51%及52%受訪者知道乙肝可經血液及母嬰傳播;近七成受訪者不知道穿環、紋身,以及共用鬚刨、剃刀或牙刷等,亦有機會感染乙肝。
2症狀顯示肝已受損
雖然乙肝主要透過血液及性接觸傳播,但日常生活如同桌吃飯及擁抱不會傳染。惟蕭醫生強調,須留意共用上述個人用品,是造成血液傳染的較高風險行爲。由於乙肝是一種「無聲無息」的疾病,感染初期一般不會有明顯徵狀,須透過驗血才確診。倘患者出現眼白轉黃及胃口轉差等情況時,其肝臟可能已受損。
6病徵已肝癌晚期
如懷疑自己或家人患上乙肝,應盡快驗血求證,及早接受適當跟進與治療。目前乙肝雖仍未有根治方法,但醫生可透過藥物有效控制病情,盡量減低病毒對肝臟的影響。肝癌早期無症狀,當患者出現食欲不振、體重下降、上腹、右肩痛楚、黃疸病及腹水等病症,病情已屆晚期。透過穿環、紋身,以及共用鬚刨、剃刀或牙刷等,亦有機會感染乙肝。
參考資料:衛生處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