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

胃癌與胃潰瘍症狀易混淆 醫生提醒留意痛症出現於空腹還是進食後

健康

廣告

胃癌於亞洲地區頗為常見,現今都市人工作繁忙,食無定時加上壓力大,偶爾胃痛可謂是等閒事。不少人誤以為胃痛是「小兒科」的都市病,出現胃痛的時候往往只服食消炎止痛藥,嘗試減輕痛楚,甚至「死忍爛忍」,不願求醫,因而錯過胃痛暗藏的健康警號。胃痛成因多樣,消化不良、胃潰瘍等引起的胃痛徵狀,恰恰與早期胃癌的徵狀,包括胃灼熱、胃脹痛、食慾不振等相似,加上疼痛並非持續性,令胃癌變得防不勝防,而患者容易掉以輕心,未能及早確診。周穎欣醫生簡介胃癌的症狀、風險因素及預防方法,希望幫助大家了解更多胃癌這個隱藏在胃痛背後的幕後黑手,早作防備。

撰文:周穎欣醫生|編輯:PC|圖片來源:Shutterstock、新傳媒資料庫

胃癌、胃潰瘍症狀的分別

根據衛生防護中心數據,胃癌在本港常見及致命癌症中皆居第六位,單於2017年就有1,314宗新症,並錄得687宗死亡個案。雖然近二十年本港的胃癌發病及死亡率有下降趨勢,但有指逾半數胃癌患者求診時已屆中晚期,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非常可惜。早期胃癌的徵狀容易與胃潰瘍、消化不良等病症混淆。隨著病情步入中期,噁心、嘔吐、體重下降、糞便呈暗黑色等較嚴重徵狀才會漸漸浮現,而通常此時才有較多患者警覺到身體出現問題。

雖然胃潰瘍和胃癌的徵狀、痛楚感覺相若,但我們仍可嘗試以疼痛時間區分兩者。由於腫瘤是實體的,胃癌患者通常會在進食後因食物和腫瘤摩擦而感到胃痛;但如果是在空腹時疼痛,進食後疼痛減輕,就有較大機會屬於胃酸造成的胃潰瘍疼痛。

胃癌與胃潰瘍症狀易混淆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幽門螺旋菌可致胃癌 亞洲逾半人口感染

胃癌的風險因素衆多,感染幽門螺旋菌是其中之一。幽門螺旋菌是唯一一種可以存活於胃酸的細菌,會誘發胃酸分泌,損害胃壁並引致潰瘍。若胃部長期持續發炎,有可能引致細胞變異及增加患胃癌的風險。根據中大醫學院2017年一項研究發現,亞洲有逾半人口感染幽門螺旋菌。雖然目前有抗生素可以殺死幽門螺旋菌,但因為大部份感染者不會出現明顯徵狀,往往容易忽視。有見幽門螺旋菌的感染機會高,若然反覆出現胃炎徵狀,縱使徵狀輕微亦應該前往求醫檢查。

胃癌與胃潰瘍症狀易混淆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注意飲食 避免醃製食品

胃部作為消化系統的重要一員,長期處理高鹽及醃製食物當然亦會增加胃癌風險。醃製食物在韓國和日本相當普遍,是他們飲食文化中的重要一環。而韓、日兩國分別在世界胃癌發病率中排行第一及第三,相信經常進食醃製食物的習慣絕對有影響。除了韓國和日本的醃菜,港人常見的咸蛋、鹹魚、臘味與西餐中常有的香腸、煙肉、火腿等也屬高鹽醃製食品,建議市民應避免經常進食,並要多吃新鮮蔬果,保護腸胃健康。

胃癌與胃潰瘍症狀易混淆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胃癌與胃潰瘍症狀易混淆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保持警覺 持續胃部不適要求醫

此外,男性或50歲以上人士為胃癌高風險一族,若然親屬中有胃癌病史等風險因素就應更加小心。如持續感到胃部不適,便要盡快求醫,諮詢專業意見。如經醫生診斷為胃酸所致,但持續服藥一周後仍然沒有好轉,便應再次求診作詳細檢查,避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胃癌與胃潰瘍症狀易混淆
圖片來源:周穎欣醫生 提供

周穎欣醫生現為英國保誠保險健康評估部醫務總監。周氏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更考獲悉尼大學兒科文憑、香港家庭醫學學院院士及澳洲皇家全科醫學院院士、英國卡迪夫大學實用皮膚科深造文憑等資格。

常見問題:

問:飲食上應如何改善腸胃健康?

答:避免進食醃製食物,長期處理高鹽及醃製食物亦會增加胃癌風險。

問:胃癌與胃潰瘍有什麼分別?

答:胃癌患者通常會在進食後因食物和腫瘤摩擦而感到胃痛;相反空腹時疼痛,進食後疼痛減輕,就屬胃潰瘍疼痛。

參考資料:衛生處網頁

飲食上應如何改善腸胃健康?

避免進食醃製食物,長期處理高鹽及醃製食物亦會增加胃癌風險。

胃癌與胃潰瘍有什麼分別?

胃癌患者通常會在進食後因食物和腫瘤摩擦而感到胃痛;相反空腹時疼痛,進食後疼痛減輕,就屬胃潰瘍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