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易激為本港普遍疾病 情緒壓力大引致腸敏感 易肚痛肚瀉
撰文:郭韻婷 | 編輯:SundayKiss | 相片:新傳媒資料庫
腸敏感發病率爲5.4%
腸易激綜合症在本港很普遍,亦稱大腸易激症,或一般人稱爲腸敏感,是腸臟功能紊亂、失調或腸道過敏所引起的症狀的統稱。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香港健康情緒中心及消化疾病研究所曾進行腸易激綜合症調查,結果發現本港腸易激綜合症發病率爲5.4%。
醫學界未確診成因
一般人或許對腸易激綜合症一病並不熟悉,但對其病症相信不會陌生。由於腸易激綜合症跟腸臟蠕動或感覺功能紊亂有關,徵狀包括腹痛、腹脹、肚瀉及便秘。大多數患者在排便時或經常會感到排便不清,以及大便帶有黏液排出等,情況更會反覆出現。腸胃及肝臟專科醫生指,患者通常在排便後,腹痛或腹脹等不適情況會得到舒緩。「在發病時大便較硬或稀爛,排便次數或會增加或減少。」
有不少人誤以爲這只是普通的腸胃不適,自行服藥後,徵狀或會得到暫時舒緩。醫生續指,雖然此病不會導致生命危險,但由於病情反覆發作,從而造成生活和工作上的不便。持續反覆出現腹痛或肚瀉,醫生指有可能已患上腸易激綜合症。醫生表示,腸易激綜合症患者出現徵狀後,一般可通過血液、糞便化驗,以及大腸内窺鏡等檢驗,以確診病症。
「因此,倘上述徵狀持續發生,並維持三個月或以上,便很大機會患上腸易激綜合症。」醫生提醒市民别掉以輕心,倘出現徵狀,建議到醫院進行詳細檢查。目前醫學界對腸易激綜合症的成因,尚未完全了解。醫生稱,由於此病成因未明,故沒有特定測試來診斷是否患上此病。診斷患者是否患上腸易激綜合症,一般是靠臨床診斷,以及排除其他疾病來斷症。「舉例說,患者若持續反覆出現腹瀉、便秘或腹痛等跟腸易激綜合症的徵狀吻合。醫生會根據患者病情需要,爲其進行血液、糞便化驗或大腸内窺鏡等檢驗,當排除患上其他腸道疾病的可能性,就可診斷爲腸易激綜合症。」
曾患急性腸胃炎屬高危
現時雖然無法找到腸易激綜合症的成因,但不少醫學研究均指, 此病與個人工作或生活壓力大、神經緊張及情緒低落等,均可能是腸易激綜合症的誘因。此外,最近亦有研究指曾患過急性腸胃炎的人士,亦較容易患上此病。
由於腸易激綜合症的病理成因不明,目前腸易激綜合症並不能根治。一般而言,醫生治療目的以減輕病症爲主,主要舒緩患者腹部不適,減低對其日常生活引起的影響。醫生指出,倘患者確診後,會先由其飲食習慣開始作初步治療。「例如出現便秘徵狀的患者,建議多吃纖維性的食物,或多喝水幫助排便。反之,經常肚瀉的患者,若進食過量纖維性食物,應減少食用量,並避免飲用含有咖啡因的飲品。」醫生強調,若個人體質對某些食物或飲品,如奶類製品等特别難以消化的食物,也應盡量避免進食。
另外,醫生亦會針對個别徵狀處方藥物,舒緩病情。例如患者腹痛和肚瀉時,會處方止痛及止瀉藥物。「若患者出現便秘徵狀,醫生則會處方促進腸道蠕動的藥物,即使同是腸易激綜合症患者,其治療方法亦可能有所不同。」醫生補充,倘若患者焦慮、精神緊張或抑鬱等情況嚴重,醫生會將病人轉介至精神科,並須接受情緒方面的治療。經常肚瀉的患者,如自身對某些食物或飲品如奶類製品等特别難以消化,應盡量避免進食。有部分腸易激綜合症患者,是因工作或生活壓力過大及精神緊張等所引致。
患者排便四大類型
腸易激綜合症患者最明顯的病症,會出現不同的排便狀況。據美國腸胃科學會羅馬三診斷標準(Rome III criteria),腸易激綜合症患者排便可分爲四種類型,亦可能會随時間而改變。另有研究顯示,有75%腸易激綜合症患者,其排便的類型會在一年内有所改變。
(一)肚瀉型:大部分時間大便都呈糊狀,甚至水狀,很少有大便過硬的情況;
(二)便秘型:大部分時間大便過硬或太乾,很少出現大便稀爛的情況;
(三)混合型:有時大便稀爛,有時大便過硬,或者兩者交替出現;
(四)無法分類型:大便大致正常,甚少出現大便過硬或稀爛的情況。
參考資料:衛生處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