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醫學院研發新血管造影技術助冠心病患者判斷通波仔手術需求
廣告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近日發表了一項重要研究,該研究確認了一種新血管造影技術,能夠幫助冠心病患者判斷是否需要進行「通波仔」手術。這項研究已在《心血管轉化研究雜誌》上發表。
傳統血管造影精確度不足
冠心病是全球及香港的主要死因之一。儘管藥物治療是主要的治療方式,但部分患者仍需要進行「通波仔」手術以確保心臟的血液供應。此手術的目的是在冠狀動脈狹窄處植入金屬支架。傳統上,醫生會根據血管造影的結果來判斷是否需要進行手術。但近年研究發現,並非所有狹窄的血管都會影響血流。為了更精確地評估,醫生開始使用「血流儲備分數」來評估血管狹窄的影響。但這項評估方法在臨床上的使用率仍然偏低。
直接從血管影像估算「血流儲備分數」
港大醫學院的研究團隊研發了一項新技術,名為冠狀動脈造影血流儲備分數系統(caFFR)。這項技術可以直接從血管影像估算「血流儲備分數」,無需使用額外的導絲和藥物,更為安全和方便。研究結果顯示,使用caFFR技術可以更精確地判斷患者是否需要進行「通波仔」手術,從而為患者提供更適切的治療,減少不必要的手術風險和醫療開支。
為了估算採用caFFR是否對本地病人有利,團隊對公立醫院1,308名患者進行評估,發現caFFR成功為冠心病患者辨析出心臟缺血情況,而心臟缺血的病人進行「通波仔」後,三年內的死亡及心肌梗塞風險亦得以減低,但對沒有心臟缺血情況的病人並不會帶來明顯效益。caFFR建議有心臟缺血情況的病人需要進行「通波仔」手術以預防將來心肌梗塞及死亡風險,如果caFFR顯示沒有心臟缺血的情況,就不用進行「通波仔」。更重要的是,對應caFFR分析結果,適當使用「通波仔」治療可將引致不良影響的風險減低三成。
希望能在香港得到廣泛運用
港大醫學院的姚啟恒教授表示,他們希望這項新技術能夠在香港得到更廣泛的應用,讓更多冠心病患者受益。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