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嚴重致敗血病 8招預防+高危食物列表
撰文:劉承昕 | 編輯:Sunday Kiss | 相片:新傳媒資料庫
最常見的食物中毒類別,為細菌性食物中毒,其中由副溶血性弧菌、沙門氏菌及金黃葡萄球菌引發食物中毒的情況最多。另外,若進食含有化學或生化毒素的食物,例如含雪卡毒的珊瑚魚等,亦可引致食物中毒。食物受病菌、病毒污染的主因是食物來源不明,運送過程不妥善,以及食物未經高溫烹調,例如魚生等。
最受自助餐食客歡迎的生蠔及刺身,則屬最高危食物。衞生署提醒,未經高溫烹調的食物均屬高危食物,因為有可能受諾沃克類病毒、副溶血性弧菌等致病微生物感染。至於用生雞蛋製造的意大利芝士蛋糕及已切開的生果,亦有可能帶有沙門氏菌,令進食者中毒。由於自助餐提供的食物種類繁多,令帶菌食物容易污染其他食物,造成交叉感染。舉例說,食韓式燒烤自助餐時,餐廳會把泡菜等即食食品,跟生的肉類放在一起,生的食物便有機會污染熟食,令熟食受金黃葡萄球菌等污染。
食物中毒可引發敗血病
另外,若顧客在拿取食物時,用帶有細菌的手接觸食物的話,亦有機會污染食物,亦是交叉感染的源頭。 若食物存放於攝氏4至60度的環境超過四小時,病菌會殘留在食物上及生長。 一般而言,自助餐食物是預先製造、或於短時間內大量製造。因此,部分食物或因沒有足夠器皿冷存及熱存,因而長時間被放置在室溫中;而其後的展示時間有可能超過四小時,令細菌有機會滋生。
此外,若食肆用不適當的方式翻熱或冷凍食物,有機會滋生產氣英膜梭狀芽孢桿菌,令進食者中毒。
細菌性及病毒性食物中毒的常見病徵包括嘔吐、腹瀉、腹痛及發燒;亦有少數患者會出現併發症,例如脫水及敗血病等。另外,不同的化學及生化毒素食物中毒,亦會引致不同病徵,例如中雪卡毒的病徵包括四肢、面部、舌頭或口部附近麻痺、忽冷忽熱、頭暈、心悸及胸痛等。
食物中毒的發病時間,取決於致病原的潛伏期。大部分食物中毒者,在進食含有致病原食物後12至48小時才出現病徵;但亦有部分患者可以在半句鐘,或一週後才出現病徵。 市民一旦出現食物中毒病徵,應盡快求醫。醫生會先了解病人 近期的進食紀錄,並為其進行體檢,包括測量血壓、脈搏、呼吸頻 率及體溫等,以及進行脫水程度評估及腹部檢查。
進行緩解性治療
另外,醫生亦會收集病人的糞便或嘔吐物樣本,以檢驗其血液或黏液所含之病菌或病毒種類;同時,醫生亦有機會收集病人的尿液 樣本進行化驗,以進一步了病情。 若病人確診食物中毒,一般而言,醫生會進行緩解性治療,例如為病人補充水分及電解質,亦有可能處方營養補充粉包,或針對某類細菌感染的抗生素。
病人須謹記多飲水,以補充足夠水分,亦要有充足的休息;若感到噁心或嘔吐時,切勿進食,先讓胃部休息約一小時,然後飲少量開水,之後才逐步回復進食。 此外,病人亦要注意個人衞生,包括如廁前後及在進食前洗手,以免把疾病傳給其他人,一般食物中毒患者,可於一星期內痊癒。
亂食野菇可致命
路邊野花固然不要採,其實路邊的野菇亦不應亂採。早年有多名市民因進食菇類而中毒的個案,一般毒菇會引致急性中毒,大部分患者會出現腹痛、嘔吐及腹瀉等癥狀,嚴重者更有機會因肝衰竭致死亡。 不論菇菌顏色鮮艷與否,亦可能帶有毒性。
目前,在本港近400種野生菇菌當中,約一成屬於毒菇,毒性不會因高溫烹煮而消退,毒性並可分為以下四類:
1.腸胃炎型病人進食大環柄菇或綠褶菌等毒菇,一至兩小時後會出現肚痛、腹瀉等急性腸胃炎病癥。
2.肝炎型肝炎型毒菇毒性最強。其中表面呈白色的鵝膏菌,便是其中一種肝炎型毒菇菌。患者在進食六小時後,會出現嚴重腹瀉,有可能在兩至三日後出現肝功能受損的情況,甚至因肝衰竭而死亡。
目前,醫生只能為野菌中毒者提供輔助性治療,包括為病人補充體液、處方活性碳助病人經小便排走毒素,或抗生素盤尼西林,以阻礙毒素進入肝臟。 衞生防護中心呼籲市民切勿在公園,以及郊野採摘野生菇 類進食,因市民不懂辨別哪些野菇是具有毒性。 若市民進食菇菌類食物後出現上述癥狀,應立即 帶同進食過的菇菌求醫,以協助醫生診斷。
防食物中毒八式
要預防食物中毒,市民應保持良好個人、食物及環境衞生,並盡量避免進食高危食物。
1.食物應徹底清洗及煮熟;
2.若有需要保留食剩的熟食,應加以冷藏,並盡快食用。食用前應徹底翻熱,變質的食物應棄掉;
8.要預防中雪卡毒,必須注意以下三點:
- 避免食用珊瑚魚,而每年2月至5月須格外留神,因該段期間珊瑚魚體內的雪卡毒素含量較高;
- 每次只吃小量,進食時不要喝酒或吃果仁,一旦中了雪 卡毒的話,會令病情進一步惡化;
- 勿吃珊瑚魚內臟,尤其是肝臟及魚卵,因內臟積聚更多毒素。
參考資料:衛生處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