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中耳炎 傷風感冒隨時誘發
撰文:Heidi Lau|相片:新傳媒資料庫
常見中耳炎 急性居多
耳朵分外耳、中耳和內耳,中耳與外耳之間由耳膜分隔,耳膜後的地方就屬於中耳位置,所謂中耳炎即該位置出現發炎的情況。兒科專科張蔚賢醫生稱,中耳炎分急性和慢性,一般人常說的 中耳炎 為急性,由於感冒、鼻敏感反應或上呼吸道感染,使病毒或細菌在中耳滋生,引致分泌物在鼓膜後積聚,小朋友的耳朵因此而紅腫,短時間內還會出現發燒、耳痛、頭痛、聽力減弱等病徵。
當急性中耳炎的症狀消退後,耳內的分泌物不能自行吸收或排出體外,情況維持幾星期至幾個月,便會導致慢性 中耳炎 。此外,張醫生提及還有另一種化膿性中耳炎,都屬於慢性炎症,中耳持續發炎導致耳液化膿,令耳朵受壓穿破耳膜,耳膿經耳膜流出,患者的全身症狀較重,不及時治療,會引起腦膜炎等併發症。
5歲前罹患機會高
大概70至80%曾患中耳炎的人,當中有10至30%會復發。中耳由咽鼓管與鼻腔連接,而小朋友的頭部細,身體結構尚未發育完全,咽鼓管較短及較幼,並且位置偏向水平,由傷風感冒、鼻敏感引起的分泌物難以從咽喉排出,久而久之變成積膿,造成 中耳炎 。另外,亦有其他誘因導致小朋友易患 中耳炎 ,包括抵抗力弱、免疫系統差、患有鼻敏感或胃酸倒流、有家族史、家庭成員中有吸煙者等。
張醫生稱兒童患上中耳炎,家長一般不難察覺,他們的行為表現會與平日不同,如經常拉扯耳朵、情緒變得暴躁、食慾變差等,耳朵甚至會明顯地有分泌物流出。本地漫畫家馬仔的女兒,早前便因長期鼻敏感、鼻塞,引致腺體脹大、咽喉管阻塞,導致鼻水持續積聚造成慢性 中耳炎 ,最終需要做手術切除腺樣體和兩邊扁桃腺。
與耳仔入水無關
部分家長認為游泳或洗頭時,耳仔入水會導致 中耳炎 ,張醫生指兩者絕無關係。因耳管和中耳之間有耳膜相隔,無論洗頭或游泳,即使有水流入耳朵,均不會引發 中耳炎 ,不過若是耳管內有損傷,當有不潔淨的水流入,就可能會導致耳管外耳炎。張醫生反稱如果不潔淨的水由鼻孔進入,由於咽喉連接中耳,便有機會受細菌感染而患上 中耳炎 。另外,張醫生特別強調不應盲目地使用耳刮、棉花棒清潔耳朵,因大部分耳垢會自行脫落,而且其對身體無害,反而不適當處理,有機會令耳垢愈塞愈入,若小朋友因耳垢太多而感到不適,甚至影響聽覺。他建議可以用無藥性耳水、耳油,滴入耳朵溶解耳垢,但這些都應找醫生處理。
大部分能自行痊癒
以往一旦確診急性 中耳炎 ,醫生會用抗生素治療,不過張醫生指近年有研究顯示,兒童患上 中耳炎 不一定需要用抗生素,因為當中30至50%是由病毒感染,一般能自行痊癒。治療 中耳炎 首要是控制症狀,如用止痛藥、消炎藥等紓緩不適,至於使用抗生素與否,需要根據小朋友年紀,6個月至2歲不太懂得表達身體情況,醫生會處方抗生素,希望盡快殺菌;若中耳炎情況嚴重,又或是兩邊耳朵同時發炎,張醫生指都會早些考慮用抗生素。
若2歲以上的兒童,張醫生稱現在主張用觀察方式,用藥控制鼻塞、鼻涕等,48至72小時後評估病情有否惡化,如選擇用此方法,父母需要懂得觀察孩子有否發燒、耳痛、流膿等,當然最理想是48至72小時後,由醫生檢查及評估,發覺有好轉就不需服用抗生素。
下一頁:嬰幼兒發燒 9個Q&A
參考資料:衛生處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