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小孩為何長不高?

兒童健康

廣告

父母都會關心孩子未來到底會長多高。看見別的小孩不斷長高,自己的孩子還是矮矮的,究竟是營養不夠,還是身體有毛病?今期請來家庭醫生陳筱燕為父母們找出原因及解決方法。

●撰文:Angela
●相片:Thinkstock

三段黃金期不能忽視

孩子長高黃金期有三個,好比骨牌,一環扣一環,是一個連續的動態過程。據卓健醫療陳筱燕醫生指出一個人長大後有幾高,在他出生時有25至30%已經決定了,其餘就是靠三段黃金增高期。「三個黃金增高期分別是:嬰兒期,即是1歲前,孩子的身高會增長約15%(以整個成人身高來計算);1歲至青春期前的兒童期,身高的增長速率較慢,但因此階段長,身高增長佔整個成長階段的約40%;到青春期,身體會長高,大概佔成年身高15至20%。」陳醫生表示在不同階段,孩子身高受不同因素影響,就連孕媽媽在懷孕期間的營養吸收及胎盤功能對孩子的身高都有影響。「如果在懷孕時營養不足,會影響BB未來的身高。」她建議孕婦要有均衡飲食,不可偏重一種營養。

如何計算生長速度是否達標

正常以平均來說,女生骨齡到15歲、男生骨齡到18歲後,生長板就會閉合,不會再長高。陳醫生指如果父母擔心孩子身高太矮,可採用衞生署提供的兒童健康記錄小冊子內的標準生長曲線表,來觀察孩子的身高發展。「我們會量度孩子身高,看他的身高是屬於哪個組別(percentile)。如果他處於低過3%,那就要看父母的身高是屬於哪個組別,也可以用父母的身高透過公式去計算,預計孩子長大後的身高。」這個標準生長曲線表,如果孩子的身高落在第3%和第97%排序數之間均為正常。

先天因素 父母同矮

孩子的身高有大部分受父母的遺傳影響,假若父母雙方個子不高,那就要靠孩子後天的努力了。遺傳是難以改變的,想知孩子將來有多高,坊間也有一條身高預算公式,如男孩的身高是父母身高相加,除以二,再加6.5厘米;女孩的身高則是父母身高相加,除以二,再減6.5厘米。但這公式是「高加高生高,矮加矮生矮」的遺傳學原則,如加上後天因素影響,數字就會有不同。

補救方法

後天因素包括營養、睡眠、運動。陳醫生指很多家長只著重營養而忽略睡眠及運動的重要性,「其實孩子在兒童期及青春期的生長是受生長激素及甲狀腺素影響,而生長激素要在深層睡眠時及做運動時,才會大量分泌出來。」陳醫生建議,孩子要有足夠睡眠(3至5歲的孩子,建議每晚10時前入睡,最少有10小時睡眠時間;6至13歲的孩子,建議每晚最少有9小時睡眠時間) 外,每天最好有30分鐘的體能運動。不過,提提你,睡夠及有運動也不一定高得快,因為睡眠質素如何、運動的強度及生長激素分泌的分量是因人而異。

飲食因素 外來荷爾蒙變早熟

近年性早熟的兒童有增加的趨勢,除了因如腦下垂體有腫瘤等疾病影響外,受外來荷爾蒙影響也是導致早熟的原因。陳醫生指:「女孩早過8歲出現胸部發育就是早熟徵狀,而男孩早過10歲進入青春期就是早熟。」雖然剛開始可能因發育早而長得較高,然而也同時會使骨骼生長板提早閉合,「青春期提前,即表示兒童期的時間短了,當開始青春期後兩至三年,身高增長就會開始減慢,繼而停頓。」

補救方法

早熟多出現於女孩,有時是因食物中的荷爾蒙刺激或是營養過剩,導致青春期較早啟動。孩子應盡量避免吃太多含皮下脂肪的高脂食物、含不明食品添加劑的加工食品。另外,陳醫生指如孩子真的出現早熟情況,要把握時間增高。「青春期還有15至20%的身高增長,孩子要做到均衡飲食、多做運動及充足睡眠,盡量在此時期取得最佳增長率。」

病理因素 慢性病或基因出問題

孩子矮小有機會是受病理因素所影響,陳醫生表示:「一些長期病例如生長激素缺乏症、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不足、慢性腎衰竭,及染色體異常等疾病,如小胖威利症(Prader Willi Syndrome)、特納綜合症(Turner Syndrome)、魯能綜合症(Noonan Syndrome),都會令孩子長高得慢。」

補救方法

經過專科醫生檢定後,部分因病理影響的矮小情況,可透過打生長激素針,即俗稱的「增高針」來刺激發育。至於幾多歲打最好?陳醫生指視乎孩子幾多歲被診斷到。「其實愈早打效果愈好,一般會連續打幾年,視乎孩子的反應、效果及是否有副作用。輕微的副作用可能是肌肉痠痛、關節不舒服、手腳腫脹,而嚴重則有機會有股骨骨頭骺滑脫。另外,生長激素亦會影響孩子的血壓及血糖,這些都需要持續監察。」至於打生長激素針可使孩子增高多少,則因人而異,有報告指出,8歲開始注射生長激素的兒童,持續注射7年,平均可增高6厘米。但如果生長板完全閉合後,打針也沒有用。

參考資料:衛生處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