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啜手指|13歲男童咬指甲致細菌感染險截肢 醫生:戒不掉或潛在情緒問題
男童愛咬手指險截肢
根據內地傳媒報道,武漢一名13歲男童自小喜歡咬手指,甚至十指都倍咬破皮。怎料日前男童的右手食指突然腫脹伴隨40度高燒,送院治療後才發現男童手指附近的皮膚化膿,指骨嚴重感染壞死,患上急性骨髓炎。醫生為其緊急手術後才暫緩情況,醫生指出如果再晚幾天,男童的手指可能難逃截肢命運。
媽媽嘗手指水苦足10分鐘 寶寶無視照啜手指
曾有媽媽在巴打絲打「13親子育兒」群組詢問網友建議。這位媽媽為了讓寶寶戒掉啜手指 的壞習慣,買了一隻手指水,可是自己嘗過後口腔的苦味持續了10分鐘,擔心是否適合寶,於是上網詢問。
不少網友都面對相似問題,並給予這位媽媽意見。有些網友使用手指水後,寶寶苦到嘔,網友呼籲媽媽小心。也有不少網民表示孩子長大後就會自動停止啜手指 ,讓事主不要太擔心,當孩子長大一點的時候,可以嘗試和他們講道理,讓他們自己停止啜手指 。
後來事主媽媽回覆即時使用了手指水,寶寶依然無視苦味,繼續啜手指。
啜手指是寶寶天性
要探究怎樣戒啜手指 前,要先清楚為何BB有啜手指 這行為。
原來將手指放入口是BB一個本能行為,精神科醫生崔永豪指,胎兒早在第18周已經識將手指放入口。「對於嬰兒,『啜』 是生存第一重要的能力,因為他們進食是靠啜的方式,而身體各部分中,最容易放入口的就是手指。」
除了因「就手」,在情感上,BB在胎兒時與媽媽為一體,到半歲至一歲半期間慢慢意識到自己是獨立個體,期間難免有焦慮的感覺。「在這過渡期間,很多時孩子會利用一些物件,為自己提供安全感,最常見的是手指,或者一張柔軟的毛氈。」崔醫生解釋,隨著年紀長大心智成熟,大部分孩子能夠從其他方面得到安全感,當獨立自信的感覺鞏固,便不需要靠手指或者毛氈來紓緩情緒。
由啜手指變咬指甲
能自動戒掉啜手指的習慣當然好,但未能戒掉又怎算好?「超過一半的小朋友,啜手指的行為會在1至2歲期間停止。如3歲以後,仍然啜手指或咬手指,很多時和負 面情緒有關係,其中與焦慮的關係最大。很多小朋友在入學後,都會產生焦慮,即使睡眠不足也會有焦慮情況。」 崔醫生指,如球迷觀看球賽去到緊張的一刻,有時都會咬手指,以痛楚感去紓緩極端焦慮情緒。另外,有研究發現,持續啜手指的行為,不少會轉化為青少年期咬手指。外國更有研究指,在800個小學生中,8至10歲有4%咬指甲,10至12歲中則差不多有14%。
因悶寄情啜手指
然而,除了焦慮感外,孩子還有機會因為悶而作出 啜手指 或咬指甲的行為。你或者會問幼兒每天有很多活動,玩玩具、看電視等何來悶?「幼兒的腦袋急速成長,智能發展很快,透過接觸各種新的事物,滿足智能需要。如果智能需要不被滿足,便產生沉悶的情緒。」崔醫生解釋,家長沒時間陪小孩,缺乏互動,他們覺得悶,便會寄情於啜手指。他舉例指:「家長會發現孩子在看電視時, 啜手指 的機會高過與家人一齊玩耍時,因為前者是單向性,比較沉悶。」
坊間繆誤與啜手指解決方法
不建議用手指水 強迫戒會有反效果
不論是啜手指或咬指甲,孩子到了應戒而沒有戒的年紀,父母一定心急找方法,不少更會用強迫手段,如孩子一將手指放入口就打手、責罵、塗藥油在手指,嚴重的還有扎手。崔醫生指這些強迫手法,未必能改善問題,反而造成反效果。「其實啜手指或咬手指都是孩子自我紓緩的方式,當小孩在焦慮時家長以威嚇強迫的手段回應,有機會迫使孩子訴諸一些更激烈、更不恰當的方法來處理這份焦慮,如打頭、拔頭髮等。」
幫助孩子放鬆自己
崔醫生提議,父母可以教孩子,當焦慮的時候將心神專注在呼吸上,幻想自己是一隻在池塘邊的青蛙,肚皮緩慢的脹起,緩慢的放鬆,集中肚皮的郁動,驚慌的思想情緒便可以得到紓緩。當孩子學會了其他自我紓緩的能力,便不需要倚靠啜手指或咬指甲了。 在別人眼中,咬指甲是令人厭惡的行為,不僅會破壞手指的外觀,而且極不衞生。 咬指甲是焦慮表現之一,有機會至成人階段都戒不掉。
父母應對3部曲建議
1. 父母先處理自己的情緒
不少父母見到子女在公眾場合啜手指,會有一份強烈的焦慮羞恥情緒,以及災難的想法。父母應該知道,只要明白子女啜手指的原因,恰當處理,大部分兒童及青少年都會停止這個行為。
2. 了解孩子的需要
有啜手指、咬手指等行為出現,是孩子想表達心中甚麼情緒及思想呢?是肚餓想進食?是沒有安全感,需要父母關注的眼神、說話或擁抱?是智能需要學習新事物或需要與別人溝通?
3. 回應孩子的需要
要孩子立刻停止啜手指 或咬指甲的習慣,對他們來說是很威嚇的,反而增加焦慮感。父母處理時宜循序漸進,如告訴孩子在夜晚獨個兒睡覺時才啜手指,而非在別人面前。另外,透過多與小朋友活動及遊戲,減少他們焦慮、沉悶的情緒,能大大提升戒掉的可能。
資料授權:巴打絲打「13親子育兒」匿名組員、精神科專科醫生崔永豪
參考資料:衛生處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