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付塞奶有辦法!8大防塞奶母乳媽媽必學貼士 有效紓緩脹痛+預防石頭胸
塞奶=乳管阻塞 及早處理可避免發展至乳腺炎
一般媽媽所講的「塞奶」,其實又稱為乳管阻塞。媽媽的乳房有多條輸乳管,當一條或以上的輸乳管被粘稠的乳汁塞着,導致乳房部分的乳汁未能有效地排出,即等於塞奶。可是,原來並不是所有塞奶的情況都會引致疼痛。部分塞奶的情況媽媽只會感到乳房有粒狀物或硬塊。如果媽媽發現有以上情況,就要及早處理,避免情況惡化,進一步演變成乳腺炎啦!
防塞奶由2大方向入手 + 8大貼士要留意
遇到塞奶的情況,媽媽不用太過擔心或緊張。兒科專科醫生劉孟蛟醫生就指出,處理塞奶可以由2個方向入手,第一是幫助乳汁流通,從而改善阻塞;第二是紓緩疼痛的感覺。
防塞奶貼士1:餵哺前暖敷 餵哺後冷敷
媽媽可以用冷暖敷的方式幫助紓緩塞奶引致的痛楚。在餵哺或泵奶前,媽媽可以用暖水袋暖敷乳房,注意溫度不宜太高,時間亦應保持在3分鐘以內,以免令乳房更脹痛。餵哺前暖敷有助乳汁流通,改善塞奶。餵哺後或下一餐之間,媽媽如果有塞奶導致乳房腫脹的問題,可以用冷水袋、濕毛巾或室溫或冰過的椰菜葉冷敷的方式幫助消腫。
防塞奶貼士2:改用其他母乳餵哺姿勢
不少媽媽就算塞奶都要堅持餵母乳,因為母乳中有豐富的營養,幫助建立寶寶的免疫力。媽媽在生產後1至3日所生產的乳汁又稱為初乳,總蛋白含量中高達20%都是乳鐵蛋白,是天然乳汁中關鍵的核心免疫蛋白,幫助寶寶腸道不受有害細菌破壞,達致維持腸道菌群平衡的作用,增強寶寶免疫力,減低患病的機會。
如果媽媽遇到塞奶的問題,可以由改變餵母乳姿勢入手。餵母乳姿勢主要有5種,分別是橫臥式、搖籃式、欖球式、側卧式和半躺臥式/躺後式。如果媽媽面對問題,可以嘗試轉換另一個餵哺姿勢,幫助乳汁流通之餘,以讓寶寶和媽媽都可以舒服為大原則。
防塞奶貼士3:縮短泵奶間隔至少4小時
塞奶其中一個主要成因是乳汁太多,而乳汁未能有效排出而造成。因此,如果媽媽有塞奶的問題,建議可以縮短泵奶間隔,防止乳管阻塞。每次泵奶時間不宜超過4小時。至於親餵的媽媽如果有需要,亦建議在親餵寶寶期間將過多的奶水泵出,以保持乳汁流通。
防塞奶貼士4:與寶寶肌膚接觸 增加親餵次數
噴奶反射是由於媽媽收到寶寶想要飲奶的信號,即是催產素,而產生的自然反應。當媽媽收到信號後,包圍着泡囊及乳管的肌肉細胞便會收縮,刺激母乳分泌。部分噴奶反射的表現包括:看到奶柱噴出、乳房滴奶、乳房有刺刺的感覺、子宮收縮等。噴奶反射可以幫助乳汁流通,改善塞奶的情況。與寶寶直接有肌膚接觸,是最直接刺激噴奶反射,如果習慣泵奶的媽媽不妨試試增加埋身親餵的次數,也會有助上奶。
防塞奶貼士5:避免太早進食上奶食物
在生產前幾日開始,媽媽的身體已經開始產生乳汁,準備日後餵哺寶寶。不過,原來太早上奶有機會導致乳汁過於充沛,適得其反。專家建議媽媽避免在產後立即飲用或服用上奶湯水和食物。媽媽在生產後頭1至3日所產生的初乳顏色呈淡黃,質地較濃稠而且油油的,因此太早進補含有豐富膠質的食物如花膠、芝士、豬手等,有機會令乳汁太濃稠,增加塞奶的機會,還有注意攝取足夠的水份。
防塞奶貼士6:輕柔按摩乳房上奶
輕柔的按摩方法可以幫助上奶,也會改善乳管阻塞的情況。媽媽在按摩時應注意,若出現乳房腫脹情形,就要立即停止。在乳房感到疼痛、有粒狀物或硬塊的地方以輕柔的手法按摩,在可忍受的範圍內按到疼痛消失為止,除了可以幫助上奶,也可以紓緩塞奶的情況。
防塞奶貼士7:注意寶寶吸吮方法正確
遇到塞奶的情況,媽媽不用太自責,應重頭檢視餵奶的每個步驟。如果媽媽是親餵,應注意寶寶吸吮時要含住乳暈,而不應只含著或咬住乳頭,也會讓寶寶飲奶過程更順暢。
防塞奶貼士8:換上較鬆身的衣物
部分媽媽塞奶的原因,原來與衣物有關。太緊身的衣物或有鐵線的胸圍會阻礙乳汁流出,也會束住哺乳中的乳房,建議媽媽可以選購專為哺乳媽媽而設的哺乳胸圍,紓緩塞奶引致的疼痛。
如有需要 以混合餵養支持寶寶成長
母乳營養豐富,成分非常珍貴。母乳當中的乳鐵蛋白是天然乳汁中關鍵的核心免疫蛋白,可從原奶中提取,10000克原乳平均僅含1克乳鐵蛋白,可見其珍貴。市面上部分配方奶粉有加入乳鐵蛋白。如有需要,媽媽可以按醫護人員建議,選擇與母乳成分相近的奶粉,以混合餵養的方式,為寶寶補充營養。
參考資料:衛生處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