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所中小學校手足口病大爆發 59人中招1人留院

熱話

廣告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今日(17日)正調查兩所中學及一所小學爆發的手足口病個案,並再次呼籲市民、學校和院舍時刻注意手部、個人和環境衞生。

撰文:TLY|資料來源: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 圖片:新傳媒資料庫

首宗個案涉及於沙田培僑書院就讀的4男16女學生,年齡介乎12至17歲。他們自11月2日起出現口腔潰瘍、手腳出疹及水泡和發燒等病徵。全部人均已求醫,無需入院。

第二宗個案在葵涌荔景天主教中學,涉及學生共16男3女,年齡介乎16至18歲;以及一名女職員。他們自12月7日起出現口腔潰瘍、手腳出疹和發燒等病徵。全部人均已求醫,當中1人需入院。

第三宗個案涉及於灣仔玫瑰崗學校小學就讀的18男2女學生,年齡介乎6至10歲。他們自11月24日起出現發燒、手腳出疹和口腔潰瘍等病徵。全部人均已求醫,無需入院。

 

衞生防護中心發言人說:「手足口病是常見於兒童的疾病,成人個案亦偶有發生,通常由腸病毒如柯薩奇病毒及腸病毒71型引起。臨床病徵包括手掌、腳掌,以至身體其他部分如臀部及大腿,出現斑丘疹或水疱,口腔亦可能出現水疱及潰瘍。亦有病人主要在口腔後部出現疼痛潰瘍,即疱疹性咽峽炎,而手腳沒有紅疹。」

發言人補充:「手足口病全年均會出現,其活躍程度一般在五至七月較高,然而十至十二月亦可能出現較小型高峰。由於幼童易受感染,故家長應多加留意子女健康。學校和院舍幼童有密切接觸,令疾病較易傳播,可能出現爆發個案。」

手足口病是甚麼?

手足口病是兒童四大疾病之一,患者主要為5歲以下兒童,通常由腸病毒,如柯薩奇病毒和腸病毒E71型引起。手足口病更有可能引致嚴重併發症、病毒性腦膜炎、腦炎、類小兒麻痺癱瘓,甚至死亡。

4大措施預防措施

患者通常在病發首星期最具傳染性,因此我們必需做好預防措施。要預防子女患上傳染病,家長及小朋友可以採取4大措施,包括:

(1)注意個人及環境衞生;

(2)適當時候戴上口罩;

(3)避免與患者共用餐具;

(4)保持雙手清潔,並用正確的方法洗手。

適當的洗手方法減患病風險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一份研究報告指出,若兒童養成洗手的習慣及使用適當的洗手方法,有助減少兒童患上肚瀉及傳染病等病症達53%。因此希望教育香港家長有關預防兒童傳染病的方法,推動洗手對健康的重要性。

酒精真的能有效消毒殺菌?

香港小朋友從小被灌輸洗手習慣,衞生防護中心在教導正確潔手方法上,多管齊下宣傳,當中包括健康指引、教導洗手的單張、小冊子、海報,以及電視宣傳短片等。然而,我們在養成洗手習慣的同時,更需選擇合適的搓手液,才能有效殺害細菌及病毒,力拒病魔來襲。

根據消費者委員會的報告,市面上標示「殺菌99.9%」的消毒產品中,只有17個樣本的供應商向消委會提交支持其聲稱消毒效能的一些測試報告,部分沒有列明能殺滅常見分枝桿菌及真菌等,消費者難以單從標示得知產品的實際消毒效用。

坊間常見的搓手液多以酒精為主,不少家長誤以為酒精濃度愈高愈有效殺菌。事實上,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和世界衞生組織早已指出,60至80%酒精濃度的搓手液才最有效殺菌,濃度太高會適得其反。市面上很多濕紙巾和酒精搓手液聲稱可殺死所有病毒,筆者奉勸讀者購買相關產品時需看清楚產品成分,切勿盡信廣告。此外,對於兒童四大常見疾病有關的非包膜病毒,例如手足口病、輪狀病毒感染等,酒精只能使其失去活躍能力,而不能將其殺死。

次氯酸搓手液有效預防手足口病

既然酒精未必有效消滅病毒,我們便需要更有效的消毒物質幫助。其實,早有研究指出次氯酸(HOCl)是一種更有效的消毒物質,它本身由身體裡的白血球產生,有吞噬細胞的殺菌功能,保護我們的身體免受細菌、病毒及真菌的入侵。現在,科學家利用化學技術製造出抗菌成分的次氯酸(HOCl),其鹼值為5至6,再加入搓手液中,能消毒除菌。

參考資料:衛生處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