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首間 文具銀行 收藏家轉贈文具予小孩
原文:新假期
攝影:Tony
香港首間文具銀行 被遺棄文具有新主人
「因為有物資多了出來,同時人民生活質素相差遠,才會出現「玩具銀行」、「食物銀行」,甚至是香港首間的『文具銀行』」
成立文具銀行的本地舊物收藏家,鍾燕齊 Joel ,於去年開了「銀の文房具」,展出懷舊文具與玩具,再於去年12月成立「文具銀行」。成立的原因,除了可有系統地處理文具捐贈,也想透過這個銀行,讓人了解文具的用處。
轉贈文具 同時提倡文具教育
「文具銀行,不是純粹的捐贈文具,而是想教育人們正確地使用文具。」
我們用一本簿,很多時不會特別去考究如何把它用得更有效率,而 Joel 就會因應小孩的學習需要,給予合適文具之餘,本身修讀設計師的他,也會教育家長和小孩如何使用文具。例如,小孩所用的鉛筆可以是2B,顏色比較深一點,寫字時就不會很用力而影響手腕。而這個選合適文具的概念,是現時我們忽略的事。
「文具是一種有溫度的用具,很人性的東西。」
Joel 引用日本作為例子,即使他們科技步伐急速,街上的人都看著手機屏幕,接收每秒更新的資訊,但袋子裡面還是會有一本書,會有書籤,因為文具是一種有溫度的用具,可以透過感官,接觸過後會有感覺。而這也是日本人著重文具發展、很多歷史悠久的品牌不會被淘汰的原因。
他認為透過提倡善用文具的概念,除了有更好的文具工業發展,也能提升生活和文化質素,做事也可以更有效率。
懷舊成為潮流 反思「一窩蜂」文化
「現在有懷舊的東西出現,就會有人『一窩蜂』走過去,他們只需要一個場景,去滿足影相打卡的目的。」
一直有收藏舊物並辦展覽的 Joel ,在舉行舊物展期間,總會看到有人只把展場當作是一個「場景」,為的可能只是一張相,一個分享,一個讚好。舊東西都的確容易引起共鳴,拍照留念也是人之常情。不過同時也會著重從舊物中了解背景,也會去考究如何改良,去配合時代的變遷。不過大部分人都不會想深一層,導致出現「一窩蜂」去跟隨懷舊這個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