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滯感 滿足口舌之慾,及後卻要由腸胃受罪,唔上唔落的痛苦,一次也嫌多。

4招穴位對抗 飽滯感

熱話

廣告

來到夏日,各種街頭惹味小食或冰凍甜品層出不窮,的確叫人垂涎欲滴,在這些美食當前的日子,不論大人或細路,稍一放鬆就容易食過龍。口在享福但腸胃卻在受罪,唔上唔落的飽滯感,的確令人叫苦連天。今次教大家按幾個穴位化解飽滯,穴位按摩冇副作用,兒童和長者都啱用!

消滯4個穴位你要識

幫助消化的穴位,最常按摩有手腕附近的內關穴、肚臍旁邊天樞穴、肚臍上面的中脘穴和小腿上的足三里。

按摩方法:輕輕揉10秒,休息5秒,平均按摩3分鐘,最多按5分鐘。

內關穴

手腕橫紋後約3隻手指寬度,兩筋之間為內關穴。按壓此穴可寧心安神、和胃、止嘔、助消脹氣等。

天樞穴

肚臍正中左右各外開2吋(約3隻手指位)位置,屬於足陽明胃經的穴位,輕輕按壓有消滯、疏調大小腸同胃腸脹氣的功效。

中脘穴

位於上腹部,胸骨與和肚臍連接線的中點,即肚臍向上約4吋,兩指頭搓揉3至5分鐘。有消滯、和胃、健脾,還可去眼袋、延緩衰老等作用,但要留意的是,此穴位不適用於孕婦!

足三里

小腿的正面,膝頭下方3吋(約4隻手指位)。將食指放在膝頭上,其餘三指貼近小腿,無名指下方就是。足三里是顧胃的重要穴位,可消脹氣、助消化,強化腸胃功能。

下頁:防滯飲食四大貼士

防滯飲食四大貼士

進食配熱飲

進食時盡量不要配凍飲,中醫角度冰飲品傷脾胃,飲熱水反而能夠刺激脾胃,加強消化,減低脹滯。若嫌熱開水太清淡的話,亦可加片檸檬,相同有效。另外還可飲山楂水和酸梅湯,味道酸甜,促進消化液分泌,幫助消化。不過溫提一下,市面上的 山楂飲品普遍較甜,飲罷整支卻未必有消滯效果,自己煲更妥當。另外,濃茶亦是消滯良品,茶種首推普洱,因為普洱茶屬性溫和,可以暖胃、消脂去油膩、降血壓同血脂;但切記濃茶,過濃的茶卻影響消化,反而令你更消化不良。


生薑汁止嘔

飽到想嘔?薑可以輕微地刺激胃酸的分泌,有助消化,但又不會過度刺激腸胃道。當感覺噁心反胃時,可以拿生薑擠汁,加入水中飲用,減輕作嘔感覺,更可以抑制輕微腹瀉。


飯後果助消化

飽飽滯滯,想吃點飯後果幫助消化?不妨選擇西梅,西梅味酸,有助促進消化,對腸道排毒亦有功效。木瓜同菠蘿就充滿酵素,增強分解蛋白質和澱粉質,加速腸胃運作,一兩隻糉都化得開。

慢行散步

不過食得太飽,最好就是散步約10分鐘,既消滯又減壓。在中醫的角度,散步可以增強脾胃的運作,促進腸臟消化,減輕腹脹。

參考資料:衛生處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