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五呎劏房 四口之家
梁女士,玉姐(化名)
經歷:跟60歲丈夫育有兩兒子,分別9及25歲;2006年來港定居照顧父親,2010年,丈夫與兩兒子亦來港居住,一家四口搬至荃灣劏房,一年後遭逼遷,於葵芳租住70多平方呎劏房,居住至今。
全屋一覽無遺
來到葵青區一棟舊式樓宇,向管理員登記後,乘電梯到低層處,推開走廊一道鐵閘,發現內有乾坤,明明一戶單位,卻被劏成三戶,再走入狹窄的長廊,又是一處「一開三」單位,抬頭一看,有六個電錶,「二變六」的劏房就在此。其中一戶住了一家四口,男主人外出工作,女主人梁女士(玉姐,化名)及兩兒子待在家中,筆者隨社工來家訪兼訪問,幸好,攝影師工作在身遲來,只有七十多呎的房間,剛好可擠進五人。打開門, 一眼看盡, 客廳就是睡房,而廚廁則合一。碌架床既是睡床又是梳化,大兒子待在上架床看報紙,小兒子坐櫈仔在摺枱做功課,玉姐跟社工坐在下架床,而筆者就坐在床邊椅子。全屋一覽無遺,床對面是小櫃及層架,放了舊式電視、風扇、電飯煲及雜物,要走入廚房及廁所,要側身而過,或是收起摺枱,才得走過去。跨過一道狹窄的門,就是廚廁。
打開窗,外邊景況不堪入目。
新移民上樓無期
來到劏房,玉姐指着窗外棚架及屋內天花向社工訴說:「出邊掛咗一大塊帆布,樓上經常倒水,好大異味。天花滲水,通知屋主整咗幾次,上一次整咗大半年,依家繼續
滲水,甩石屎,就快到夏天雨季,我先生拎咗幾塊板,到時用嚟擋住幅牆防滲水……」一家四口居於上址已有四年,即使住屋問題多多,但他們都沒想過搬走,說是「沒想過」,應該說是「搬不得」更貼切。
漏水致石灰剝落,暫以厚膠紙貼.,未能根治問題。
玉姐於2006年申請從內地來港定居,以便照顧在港居住的父親,早在98年,她已不時往返中港。「早年大陸使費平,來來回回香港算方便,後來,爸爸90歲,年紀大,長期留喺香港照顧佢比較好。當時,我跟爸爸住公屋石圍角邨,2010年,三父子一齊嚟香港,如果一家四口跟爸爸住會違反住屋條例,我哋一家四口經朋友介紹,搵咗荃灣一間劏房,三千幾一個月,百零呎,簽一年生一年死約,有獨立廚房同廁所,好過依家,但住咗一年幾就逼遷。」申請公屋一直無進展,玉姐一家搬至位於葵芳的劏房,居住至今。
生活艱難頂硬上
「估唔到生活咁困難!」25歲長子患有中度智力問題,連庇護工場也不收容他工作,而小兒子只有9歲,玉姐需待在家照顧他倆,一星期三天到親戚處幫忙到各區送貨,不求賺取最低工資,只求可帶.大兒子上班的同時,每月可賺多一千幾百幫補家用,主力就靠丈夫賺錢養家。「丈夫初初做飲食,明明做廚房.魚,但老闆要佢做埋樓面,叫佢企.客人隔籬,一個大男人唔慣、怕醜,之後轉做凍肉批發搬貨,着一件大褸都頂唔順,成日冷病,之後轉做地盤至依家。地盤人工高,開足工有萬幾蚊,但依家成60歲,好怕只可以做多五年就退休,依家細仔仲細,大仔無能力謀生去照顧自己,今日唔知聽日事,我哋唔敢大使,盡量慳,全屋只有電飯煲同電磁爐係自己買,其他電器都係親友送。」上公屋比預期之中難得多,玉姐一家不揀擇,申請提供凶宅、低層單位的「特快公屋」,連揀的機會也沒有,而「體恤安置」計劃也輪不到他們,上公屋像遙遙無期。
劏房供不應求
據統計處資料顯示,以入息中位數計,葵青是繼深水埗和觀塘之後,排第三位的貧窮地區。加上,深水埗、大角嘴一帶劏房已飽和,租金升至四、五千,交通尚算便利的葵青舊區乘勢出現劏房,加上工廠林立,工廈劏房更應運而生。玉姐一家就是經朋友介紹,四年前搬至月租$2,600的現址,現加租至$2,900。「當時好難搵,好多人爭住租,經朋友介紹先可以租到嚟度,都無特別再考慮,見到間隔四四方方,雖然七十幾呎細過之前,但好實用,好鍾意,好彩成家人算瘦,而且交通方便,近港鐵站,當時開價$2,900,業主見我哋一家四口咁困難,好好人,有人情味,減價至$2,600,即使加到$2,900,出邊無可能租得番,依家劏房要四千蚊租。工廈係平同大,但始終出入多車危險,擔心小朋友,唔會考慮。」得知玉姐沒有再跟業主簽約,問她可怕被逼遷,她說大家講過「信」字,不怕得那麼多。
廚廁相連帶來不便外,更嚴重的是引致衛生問題。
衛生惡劣影響健康
玉姐月租$2,900劏房,以實用面積75平方呎計,每呎月租貼近$39,比同區的私人樓宇貴,再跟太古城、康怡花園等熱門租盤的實用呎租$38.8及$37.6比較,也要貴!劏房呎價高昂,可是其安全和衛生水平,卻低得可憐。此外,平均除四份,每人只有不到十九平方呎,遠低於房署規定公屋人均居住面積76平方呎及擠逼戶人均居住面積60平方呎的標準。以上情況更衍生種種問題,令玉姐非常擔憂。「擔心兩個小朋友健康問題,侷促、空氣唔流通,屋細人多,容易病,之前流感死人勁過沙士,兩個仔感冒真係好驚,又無錢,唔敢睇醫生,飲感冒茶就算。仲有,廚房廁所相連、去水渠道複雜、電力負擔超出原本大廈設計的負荷、走火通道狹窄,擔心好多安全問題。」
空間不多,小兒子只能窩在下架床看書,致近視加深。
為兒子無悔捱騾仔
問題豈止健康及衛生,玉姐道出多種擔憂。「讀書問題都擔心,細仔依家三年級,放學會立即返屋企做功課,怕屋企環境咁,影響佢讀書,不過,好好彩,佢成績唔錯,又有好心人送筆記電腦俾佢。大仔就唔敢諗,25歲仔叫做適婚年齡,先唔理照顧唔到自己,住喺度,邊有阿媽肯俾自己個女咁屈就,一啲私人空間都無。地方咁窄,我有時都會跟丈夫為小事碰撞而嘈,佢會話我小器,為咗下一代,我都忍,明白嘈交影響婚姻,咪出去行吓靜吓。」內地居住環境比現時好,問玉姐可曾後悔?她直截了當地說:「沒有!依家由大人去諗去捱,捱得一日得一日,始終香港多機會,對小朋友將來發展好。」玉姐仍對政府抱有希望,望可盡快上公屋,脫離劏房生活。
後記:年少不知愁?
筆者問細仔喜歡待在家嗎?他表示喜歡。媽媽在旁說他年紀細,不懂憂愁,加上同學大多出身基層,不怕標籤為劏房兒。訪問快結束之時,小兒表示讀好書,日後找好工,跟一家人住進大屋。媽媽認為兒子年少不知愁,筆者卻認為他心水清,明白爸媽為自己付出很多。姑勿論細仔的真正心思,玉姐聽見兒子的話,應該可暫忘苦況。
個案一:單親家庭三口子
馮女士育有兩子女,分別就讀中四及中二,一家三口住在大約150平方呎劏房達七年, 月租$2,700。她表示業主將房屋「一開四」,加上室內喉管相通,經常要面對污水和氣味回湧問題,夏天時更見侷促,而睡床的位置屬於天台僭建而成,危險外,天花常漏水。一家人均不愛待在家中,女兒放學後會待在自修室溫習。一家三口月領約九千元綜援,馮女士曾想過另覓較好的劏房,但普遍需要四千元,應付不來。
個案二:單身漢冒險住工廈
36歲梁先生一人住在近200平方呎的工廈劏房。他多年來一直有椎間盆骨突出,屬長期病患,需以手仗輔助步行。由於之前住在一百平方呎劏房加租至$4,100,故此幾個月前,改租三千多元的工廈劏房。他知道工廈的消防走火設施有欠理想,而隔壁主要是辦公室及貨倉,算危險,不過,為了有較闊的活動空間及平租,才冒險。他望可以申請「體恤安置房屋援助計劃」,加快上公屋,現時只能見步行步。
葵涌劏房住客聯盟
於2013年成立,由一群葵涌劏房住客組成,社福機構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協助之,關注香港的劏房問題惡化等問題,倡議房屋相關政策,包括增加公屋供應;改建區內廣見的工廈或空置的紀律部隊宿舍、校舍及政府建築物以設立「過渡性房屋」;訂立全新《租務管制政策》;恒常化住屋津貼等等。
●撰文:Esther Ngan
●攝影:Simpson Chiu(部分相片由相關機構提供)
●鳴謝:葵涌劏房住客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