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仔教女大不同 超級奶爸何基佑:「小朋友覺得偏心好正常。」
教仔教女方法不同,老實說的確是人之常情,而且某程度上是一種融會傳統文化與靈活彈性的育兒理念。於外國一位教授研究指,父親跟兒子及女兒談話時會採取不同態度,所說的內容、角度亦有所不同,意味教育兒子及女兒的方針其實有所分別,素來抱持「不打不罵教出好孩子」哲學的何基佑亦認同。「多年來傳統社會傾向教導男性要對女性溫柔、細心及有耐性,導致父母於教育子女上亦不其然遵循這個方向,因此父母的態度不同非完全關乎是『仔』定『女』事,而是文化培育而成對不同性別的相處方式。」 作為父親,因為性別相同而總認為自己較理解兒子;相反對於女兒,Kay則需要多一點費心去處理自己「不熟悉」的情緒。「正因為處理上要考慮多一重,所以反應慢了,感覺亦較溫柔。如果女兒是妹妹,心理需要比哥哥多,自然在對待兩者時有更大落差。」
讓子女知道待遇不同的背後原因
這說明了,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只建基於其性別,性格、年齡都是重點,父母應靈活處理孩子的不同問題,才可以「度身訂造」出一套適合仔女的教導模式。「我的兒子和女兒分別是7歲和2歲,明顯二人的學習需要、所能承載的不同,那麼就要按當下所需去調節,如兒子愈來愈看重屬於自己的事物,我便得教導他分享是美德,告知分享的快樂;而女兒尚小,不知道事物分享出去後便無法收回,我就會告訴她被分享的時候要懂得感恩及說多謝。雖然同一件事情上,對待他們往往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但在道德、禮貌、價值觀上倒是一致。」子女教養有別,會擔心他們覺得父母偏心嗎?Kay笑言當既得利益者不是自己的時候,另一方一定會覺得父母偏心,重點是讓孩子理解父母的做法。「晚飯後囝囝可以吃一杯雪糕,女兒則不能,她都會覺得唔公平,那麼就要好好解說,最重要是讓其知道待遇不同並非等於父母的愛有別。」
對於現今社會仍有不少父母抱持「男子流血不流淚」的教養方法,相信都是源於自古以來的傳統男女文化,不過Kay認為這樣教育孩子略嫌不合時宜,成效亦有機會流於表面。「要囝囝強忍淚水(或情緒)不代表他會成為好男人,要囡囡學習針黹不代表能培養出溫柔體貼。」所以說到底,不應過分加諸自己對孩子的期盼而行,那麼孩子就更能按自己的喜好與能力發展所長。
何基佑facebook
IG @hokeey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