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救學生 鐵騎士 英雄 論
撰文:Esther Ngan
攝影:Simpson Chiu(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Andy的分享,即睇以下短片>>>>>>>>
[youtube id=”Co8_GKpV3g4″]當機立斷 見義勇為
人皆稱為人,是存有「仁」,有惻隱之心、有情感、非冷血的。某個早上,正值上班上學的繁忙時段,將軍澳隧道往九龍方向的公路熙來攘往,駕駛着電單車前往上班的Andy亦在其中,他展示出作為人應有的氣度。當時Andy見車龍慢駛,並發現挨近馬路有名學生,如果他再繼續走那段路,只會一直在公路,危險非常,當刻可說是最後機會拉回他到行人路邊,Andy沒有想太多,立即在旁停車,橫越行車線,跑過去帶他回路邊。他是特殊學童,只跟Andy說:「返學、返學」,等了約十分鐘,警察很快到達接手處理,而Andy前往上班去。
不平則鳴
事後,Andy有點憤憤不平。「不要理會他是否特殊需要學生,明顯看到他穿校服、揹着書包,學生這樣在馬路上行走,也沒有人去理會。我當下眼見司機們慢駛避免意外而已,過了學生的位置就回復車速,沒有幫忙意欲。我覺得香港人變得冷漠,決定將這段車cam影片放上自己facebook,跟朋友呻吓。」
初初只是純粹放在個人facebook,後來Andy的朋友問他借影片,希望在公開專頁向更多人分享好人好事。「沒所謂,在我角度來看,其實是很小事。之後分享出去,我跟朋友沒想過一晚之間瀏覽次數那麼多。」
好人好事遭抨擊
對Andy來說,救人的行為只是小事一樁,他直言不是第一次出手幫助他人,身兼電單車速遞員及兼職教車導師,很多時候都會在馬路,例如曾有電單車司機炒車,會上車協助及報警,遇上別人壞車亦會幫忙,習以為常。
Andy知道現時香港社會,無論做甚麼事,也會有反對聲音,這是預料中。「留言大部分都是正面,少數負面說我的行為危險、易生意外等等。我覺得正正是這些負面網上留言,影響他人不願意去行出一步幫忙,這些人令到社會更冷漠,而我反倒會更專心看負面留言,嘗試了解他們的心態,不會介懷。」確實,面對網絡世界,不能玻璃心,而認真亦會輸了。
被譽暖男真英雄
「網友說我是真英雄、暖男、好男人等等,我很多謝他們這樣稱讚我,不過,過譽了。我經常說,我不是英雄,純粹做應該要做的事,做一個人應該要做的事而已,人人都可以做到。」問及家人對此有何反應?Andy表示沒有刻意跟家人說起此事。「他們從報章上得知,在whatsapp group問主角是我嗎?我回說是,他們送我拍手讚賞icon。至於擔心方面,他們沒有,始終我駕車有相當的年資,足有12年,18歲就考牌,19歲取得駕駛執照,而爸爸亦是駕駛電單車,同樣是兼職駕駛導師,不認為電單車等同危險。」不是為了得到褒獎才去做對的事,Andy表示這不是他第一次幫助他人,也不是最後一次,日後如遇見不平,亦會依舊拔刀相助。
舉手之勞 人人皆可
有不少人認為駕駛電單車「皮包鐵」很危險,更不應由他下車救人。Andy說:「其實危險與否視乎駕駛者的態度,有否足夠的危機意識及判斷力。有人說不應該由我這位駕電單車司機救人,確實,我覺得私家車司機出手更合適,又或一起幫忙更好,例如私家車攔着,再由我接學生,分工合作。不論電單車、私家車的司機又好,甚至是行人也可以救人。」
事後,Andy從報道知道該名就讀特殊學校的學生,因為錯過乘搭校巴,於是行路回學校,而之後已聯絡到家長,並安全回校。他不評論社會對特殊需要人士關顧是否足夠,認為家家有本難唸的經,自己甚少接觸特殊需要人士,只知學童安全就安心。萬一如有類近狀況,不管是否特殊人士,甚至是動物,也望大家為有需要者施予援手。
英雄莫問出處
評價人的價值時,只看成績、分數、職業或賺多少是非常老套,「好人好事」可以出自任何人。助人已成為Andy的習慣,他回想是受到中學時期社工啟蒙。「幫人習慣始於學生時期,當時正值反叛期,加上父母很忙,沒時間理我,成績差,不是乖學生,還有,屋企跟學校距離遠,同學每次有活動都不叫我,反正說我不會出來,在同輩間的存在感很低。由於當時曳,社工捉我去做義工,例如參加賣旗、探訪等等活動,當時出發點有點自私,發現原來幫人可以取得存在感及認同感,不用曳、不用做衰嘢也可以得到人注視,或許身邊的人不會發現,但至少被幫助的人會留意到我,慢慢地,幫人就變成習慣。」Andy現時依然記得導他人生正軌的社工——香港遊樂場協會社工張有勝。
工作興趣圍繞車
熱愛車的Andy,笑說自己生活很悶,工作及興趣皆圍繞車。不過,他不是自小就喜歡車,笑言「小時不讀書,大個做運輸」才接觸車。「小時候讀書不叻,中五畢業後,不想再讀上去,家人建議我考牌,總叫有一門手藝、技術,日後容易維持生計,18歲考取貨van及電單車牌,第一份工作其實也不是駕車。之後,擔任兼職電單車導師的爸爸需要找導師,我由21歲開始兼職教駕車,要去教人不能只懂皮毛,鑽研更多,斷斷續續教了相當多年,並開始喜歡駕駛的感覺,而剛好電單車是我經常接觸及能付擔,亦有參加越野電單車交流分享活動。」問及可有想過以電單車運動員作為職業,他笑說想還想,但事實需要很多錢,在香港很難以此維生。Andy喜歡現時的工作模式,自問不能坐定定對着四面牆,現時可駕車,亦能維持生計,已很知足。
後記:善事不分大小
Andy願意接受訪問,讓事件再次發酵,希望能帶來正面影響。大眾不要因害怕網絡的「花生友」、「負皮」,選擇抱着「不做不錯」的心態,而不伸出援手。人人都可以成為英雄,勿以善小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