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不等於同情心 孩子富同理心 更懂得情緒管理 容易相處人緣好
撰文及圖片:胡善盈校監 (校監隨筆作者)|圖片:Shutterstock|編輯:Ruby
原來「同理心」不等於「同情心」
有人說過:「同情」是我姿態高高地站在洞口望著底下痛苦的你,而「同理」則是我選擇爬下洞口,和你一起坐在黑暗中。
同情心是看到別人的悲慘情境,產生的憐憫情緒。例如看到日常在看到天災人禍後,大部分人會說「好可憐」,有能力者還會想捐錢捐物資幫忙。一般而言,「同情心」被認為與生俱來的情緒能力,還有學者認為新生兒即發展出同情心。
但同理心的發展牽涉到更高功能的能力:
1)可以辨識對方的表情及情緒反應
2)判斷對方為何有此情緒
3)還能理解對方的情緒反應
4)同時生活經驗也要足夠,才能想像人際相處間會產生的情境
可以說是「同情心+認知發展+想像力」的組合。
有「同理心」的人,展現出的是情緒自控、換位思考、傾聽能力,以及表達尊重等與情商(EQ)能力相關的特質,人際關係會比較協合,在團隊中也比較受歡迎,相對的,工作也會比較順利。
說到 這時,相信大家都會明白,「同理心」並不會隨著年齡增長,自然發展出來,而是需要慢慢培養,積累人生閱歷才擁有的軟實力。
個人認為香港學校的學術發展,已經是世界知名了,全球的約200位IB狀元,香港就佔了約40位。
但作為媽媽,我寧願在學術方面放慢一點步伐,希望孩子長大的過程了,學會做人做事。雖說「學做人做事」是簡單的人生道理,但固中學問也難一步登天,也沒有「精讀」可言。
如何在與孩子相處中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上星期,我和女兒一同參觀羅陳楚思小學,陳嘉碧校長親切地帶我女兒到街市買了一盤青菜,餵飼校內的3隻陸龜。怎料,當女兒餵完陸龜預備上車回家時,竟然和我鬧別扭!
「媽媽我要餵小龜龜,不如我們再買菜菜吧!」女兒拖著我的手說。
「不,你已經餵完一盤了。」我馬上回應說。
「媽媽你有錢的…」女兒不忿氣回應說。
「不,你等一下有溜冰課! 我們要走了!」一想起接下來還有行程,我更果斷的回應。
「媽媽,那我不上課了。」女兒低著頭,鬧脾氣地說。
這時候其實我狠狠發飆 或者我忽視她,她也不能對我怎樣,可算是「快、狠、準」之法,重點是我很趕很趕時間。
但育兒要爭取時機,有些時間是值得花的。
「你想想,如果你是小龜龜,你已經吃完一大盤菜,因為我有錢,我又買來一盤逼你全吃下,你開心嗎?」面對女兒哭泣,我不得不正視她的要求,跟她說道理。
「我會很Sad。」女兒回應說。
「那你又想想,如果你是Konny 老師,你換了衣服,特地乘車到溜冰場,結果一直等不到你喜歡的學生,你開心嗎?」我蹲下身,語重心長向女兒說。
「我會很Sad 然後小小Angry。」女兒再兒回應說。
「不如我們下次再來,好嗎?」 我拖著女兒的手,引導她慢慢離開。
結果,回市區的一段車程尚算順利。當然這個方法也有行不通的時候,就要走Plan B,有機會再與家長交流。
下次孩子鬧脾氣時,你選擇用的溝通模式,就已經是在教育孩子與人相處之道。
一個美國的研究發現,中產家庭的孩子在社會上成功率較高,原因不在於社經地位,也不再於資源。研究發現,中產家庭的父母,傾向用多2到3倍的時間去跟孩子聊天,與他們分享、分析和解釋各種事情。
既然父母是孩子的鏡子,不妨從與孩子相處的細節開始著手。
下次我們再談談,培養孩子的「同理心」,有什麼小遊戲。
與此同時,本地設計創意地標PMQ元創方今年繼續推出創意教育項目《BEING BEINGS 同理‧童理》計劃,並以「同理心」為主題,設計出各種相關課程、活動及資訊,一方面讓家長成為子女學習「同理心」的同行者,另一方面讓孩子能夠於輕鬆且有趣的情況下培養出「同理心」。
90年代開始參與馮漢柱資優教育中心的課程,00年代開始有關資優教育、幼兒和音樂義務教育工作,現為李寶椿聯合國際書院 及 中國常熟世界聯合書院 IB 面試官、12-14 屆 亞太區資優教育研討會講者、Aristle International Kindergarten 校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