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創夢家】在家教育 殊不簡單
廣告
早前有11歲新來港男童的父親,因不滿香港填鴨式教育制度,為兒子新學年適齡入讀小五,向主流小學叩門插班又屢遭拒絕,於是向教育局申請「 在家教育 」(Home Schooling),並安排兒子修讀坊間教育中心的記憶學課程,引起大眾討論 在家教 育的問題。不少家長為子女選校而頭痛,揀名校?直資?男女校?也有家長索性選擇 在家教育 , 到底這種創新教育有何好處,家長又能否應付?
切合個別教育需要
教育局規定家長需安排適齡子女入讀中小學,如有違反家長可被檢控。教育局亦會接受 在家教育 申請,但並非所有申請都會獲批,當局會視乎家長的理由是否充分,考慮學童的家庭背景、父母的能力等,並進行家訪評估學童的學習進度,了解家庭能否提供全面教育。 在家教育 在外國較普遍,尤其在歐美、台灣等地,有父母由於孩子不適應學校生活、不認同學校的教育模式、宗教因素等,而選擇 在家教育 。對於身體或智力有特殊需要的小朋友,例如弱聽、讀寫障礙、語言發展遲緩, 在家教育 可按他們的能力度身訂造課程,更能配合個別學習差異,切合他們的學習需要。
考慮父母知識水平
在家教育 在香港發展較緩慢,普遍家長都傾向主流學校的學習模式,主要是父母工作忙碌,少有全職 在家教育 孩子。有家長不認同填鴨式教育,轉投學習模式較靈活的直資、私立或國際學校,選擇 在家教育 的仍是小眾。 在家教育 需要甚麼條件?有專家指父母本身需有高教育程度,而且可花較多資源和時間,才可應付孩子的教學需要,也要考慮孩子長遠的發展,是否讓孩子參與公開考試,以便取得資格將來升讀大學及往後就業。此外,由於學童不到學校上課,群體教育相對較少,父母要確保即使孩子 在家教育 ,也定期參與群體活動,訓練團體生活、建立人際關係及發展社交能力。現時本港 在家教育 的個案約有30宗,當中教育形式多元化,有家長購置外國的教材 在家教學 ,也有家長以自組playgroup的形式教育孩子。
撰文:Irene Lok
圖片:新傳媒資料室、Think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