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順風車 滿載人情味
鐵路博物館、海濱公園、紅van、華輝蘋果批、亞婆豆腐花、梁九記、五蚊哥、藥房貓七哥……以上皆是大埔名物。近日一提起大埔,很多人外加想起「街坊泥鯭」。「泥鯭的」一詞是指陌生人合乘的士,各付指定車資的乘車形式,而此谷只取「泥鯭」之形,不涉及金錢交易,歡迎區內街坊義務搭載,乘的士者亦可招攬同行者,攤分車費或做「包大人」付全資,環保又不失經濟效益,更拉近街坊間的距離。
共享資源 環保又經濟
瀏覽facebook群組「大埔街坊泥鯭」,發現很多駕車谷友發帖,有意搭順風車者,地點時間吻合,留言報名即可,待發帖者回覆確實,傳送訊息告知詳情,例如車牌號碼等資料,按時出現,打個招呼「say個hi」自我介紹,就可以成為「魚仔」或「泥鯭」。有魚仔上車前會準備零食、飲品回禮車主,這非明文規定,說句「唔該」或以微笑表示感謝就可,抵達後,大家或會來張大合照,上載原帖,開心分享是次順風車程。訪問當天,谷主Albert 駕駛着發現號,由大埔出發觀塘,由於筆者與攝記早就報名,Albert只能「釣」兩條泥鯭。上午十一時出發,車程只花不到半小時,比起乘坐區內74X巴士往觀塘,省至少十五分鐘,加上車程有伴聊天,時間像過得很快,轉眼就到達目的地。
順風車不單止在外國出現,也在香港發生。推動此文化是生意人Albert,在大埔土生土長的他,由於經常由大埔往返各區工作,出入大多獨自駕車代步,有感不太環保,心裏一直有「共享經濟」的想法,望善用閒置資源。
教院學生舉牌截車
成功創立「大埔街坊泥鯭」,未計待審批網友,群組成立一個半月,已有超過二萬位谷友,谷主Albert直言是配合了天時、地利、人和,從沒想過有這樣成績及好反應。「未開設群組前,我有加入其他順風車facebook群組,只是大多數是徵車,甚少是載人,我一次都沒有成功載人。今年二月時,我在大埔中心遇見幾位香港教育學院學生,她們高舉紙牌截順風車,結識了志同道合者,認同共享資源的想法。」當刻,他看到高舉順風車牌,曾猶豫是否整蠱節目,未有立刻停車,然而回神過來,有感這正是自己一直所想的念頭,便回去載學生,此一載增添推廣順風車的動力。
大埔市中心的交通方便,然而譬如教院、大美督及林村一帶,甚少公共交通,非駕車人士就得等待小巴或巴士,天雨之時更見長龍,眼見無乘客的私家車駛過,實屬浪費。另一方面,多村屋、多大型私人屋苑的關係,潛藏了不少駕車族。可見,大埔區有順風車供求的條件,是「地利」配合之。
大埔街坊 一呼百應
「開谷數天前,朋友告知有個『Tai Po大埔』facebook 群組,我加入並如常post我的駕車行程,歡迎街坊坐順風車,預計不到獲得988個讚好,反應異常熱烈,有街坊建議開設『街坊泥鯭』,即日便開了group。」大埔谷有六萬多人,很多谷友對於Albert的做法大加鼓勵,望將好人好事推廣,不少人即日加入泥鯭谷,開谷三天已有三千名谷友,造就了天時與人和。
他有感是大埔谷神奇而強大,幫助促成大埔街坊泥鯭,除了環保及經濟因素外,泥鯭谷不知不覺延伸了大埔谷的人情味,順風車演變成「友共乘.有共情」方向。「建個平台目的給大埔街坊朋友,分享及善用彼此行程,今日你載我,聽日我載你,不局限於車主,坐的士朋友順路都可以載其他人,或者攤分車錢,齊齊慳錢慳時間之餘,又可以推動環保意識,總之,情濃大地話齋,同條邨同條心,同條井水要齊心。」
350架泥鯭車候命
設立順風車群組絕不是雷聲大雨點小,群組每天不少「釣泥鯭」的帖子,平均有廿個。大部分車主為愛車改名,像Albert有「發現號」及「再現號」,其他谷友有「句號」、「清熱號」、「李敏號」、「大佬護送號」、「泥鯭壹號」、「一咭兩號」、「今日幾多號」等充滿創意的車名。根據谷友羅列出來的車名,超過三百三十架車,不計未改名的,估計群組內大約有350架泥鯭車隨時準備「出籠捕魚」。此外,更有貼心的谷友特意為「大埔泥鯭谷」設計logo,歡迎大家印出來放在車窗前,貼上「行車證」以便記認,部分車主則發揮創意,二次創作具有個人風格標記。
Albert身體力行,差不多每天都出帖子,還詳細地列出谷規,包括統一出帖子樣式、保障篇、禮貌篇等指引。「只會由車主(Host)出行程,需要搵合適行程朋友們(Guest)就自行在已出行程中找;坐順路車者應愛護車主的愛車;坐順路車者應當坐前座位置,如果超過一人,亦應其中一人坐前座,免得車主做柴可夫司機;鼓勵街坊盡情交談,聲聲大埔事,拉近社區以及隔膜。」群組原先從功能出發為主,慢慢演變成社交平台,Albert歡迎大家適度地吹水,而谷友亦很快熟絡起來,開始組織各式活動,包括宵夜團、夜跑團、羽毛球賽、籃球賽,還有谷友一起交流寵物經、順路陪看醫生,甚至遇到壞車或掉匙等突發事,在谷內求助即一呼百應,一切已經超越環保及經濟效益意念,回到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小確幸散播全港
「人情味一點一滴加上來,預計不到現時有這麼大的社會效應,順風車變成一種社交,形成互助互利的社會。」很多乘坐順風車者窩心地準備小禮物,Albert收集了不少零食,有天太太生日,泥更代沒有準備禮物的Albert送上禮物、祝福語及畫作。然而,車主不為這些禮物的回報,所得的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義載過程的開心,已有車主表明長者、孕婦優先乘車,亦有乘順風車者將省來的車資捐予慈善機構,做善事、關懷身邊人的蝴蝶效應愈發愈大。「我載過一百三十多條魚仔,其中包括一條小小小泥,三個月大BB,亦遇上很多中學師兄師弟妹,有次更跟我妹妹失散多年朋友相認,沒有特別難忘的大事,但每星期也有開心事。」
繼大埔街坊泥鯭群組後,屯門、元朗、馬鞍山、將軍澳、觀塘和荃灣多區仿效開設順風車群組,部分谷主會請教Albert,他都樂意分享經歷。下一步,Albert正研究開發相關app,望不斷優化及持續本土的順風車文化。「這件事不限於大埔,希望擴展至每區,更多人願意參與,多種新交通選擇方便大家,共享經濟的同時,形成緊密的社區體系。」從今起,順風車不只外國獨有,在香港處處也有!
後記:魚仔有感
未訪問前,筆者已做過四次「魚仔」,皆因我是大埔街坊,首天和應Albert,是第五百多位的入谷者。每次車程都很難忘,第一次坐上「辣辣號」,有可愛金毛仔仔同行,車主更義送到目的地門口;第二次,十點多放工之時,巧遇Jerry突發出籠,將三條魚仔送回家,讓拖着疲累身軀的我多了半小時休息;第三次由Chris義載,同車另一條魚是谷主,順風又順手成功約了訪問;第四次坐上「淋支支號」,車主是公司同事的丈夫,真巧,有緣定會再坐上,當天難得可以趕回家吃飯。而訪問Albert就成了第五次泥鯭,目的地是公司附近,又省了時間。特此,以街坊及谷友身份,謝謝大家的無私及分享。
●撰文:Esther Ngan
●攝影:Paul Choi(部分相片取自「大埔街坊泥鯭」群組)
※如欲率先接收資訊,請讚好我們的FB專頁並於「已讚好/Liked」選單設定「搶先看/See First」,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