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客之道

「好客之道」培養孩子同理心與關愛 把握2個成長階段輕鬆教出有禮孩子

育兒

廣告

政府在6月3日啟動「好客之道」運動,覆蓋全港18區學校。教育局向全港中小學發通函,表示配合政府推出「好客之道」運動,鼓勵學校透過校本學習活動,加強學生對「禮貌」的重視。
好客之道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好客之道從小由教育、家庭做起

關於「好客之道」,不單純是教導孩子的,更是全社會需要共同努力的目標。作為家長和老師,我們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我們需要深深地意識到,待人接物的態度和能力,是可以培養和提升的。

好客之道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弗洛伊德理論3歲是成長重要期

根據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孩子在出生到3歲的重要階段,與主要照顧者建立的關係,會成為心靈運作的動機,轉化成心理現象和思維,從而形成個人的感受經驗與情緒反應模式。這意味著,如果孩子小時候無法在父母身上獲得安全感和關愛,他們日後對他人的關愛和照顧能力也會受到影響。

好客之道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給予關愛讓孩子感尊重

因此,我們作為父母和教育者,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給予孩子安全感和關愛,讓他們感受到被尊重和被認同的喜悅。根據艾里克森的社會發展理論,6-12歲是孩子發展勤勉感和自尊的關鍵時期。我們要用正面的引導方式,幫助孩子在生活中獲得成就感和能力感,而不是單純地批評和責備。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建立起良好的自尊心和自我肯定,進而學會尊重別人,成為有同理心和關愛能力的人。

12歲以下孩子學習方式是模仿

不僅如此,作為家長和老師,我們自身的行為模範也是孩子學習的關鍵。研究發現,12歲以下的孩子最主要的學習方式就是觀察和模仿。所以,我們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以及對待他人的態度。只有我們自己首先做到「好客之道」,孩子們才能真正學會這種待人接物的正向價值觀。

好客之道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透過好客之道培養孩子同理心及關愛

當家庭和學校內外,每一個成員都能做到「好客之道」,社會整體的氛圍也將會焕然一新。我們應該以此為目標,一步一步地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和關愛能力,讓香港重拾旅客的正面形象。這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共同努力,相信只要我們堅持不懈,這一美好的願景終有一天必將實現。

好客之道 正向家長教育專家辰民爸爸。(圖片來源:受訪者授權圖片)
正向家長教育專家辰民爸爸。(圖片來源:受訪者授權圖片)

辰民爸爸專頁:www.facebook.com/ringlepapa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