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衞機制

孩子撒謊 因啟動了心理防衞機制

育兒

廣告

孩子因為做錯事而撒謊,我們都說是品德問題,有沒有想過可能是心理問題呢?為甚麼從來沒有刻意教孩子如何撒謊,甚至都教孩子要講真話,他們卻擅於撒謊?原來心理學理論有解釋,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提出:自我對本我的遏抑,引致心理上產生一些自我防衞機制,以避免進一步焦慮、尷尬、罪疚。

撰文︰李敏
圖片︰新傳媒資料室

犯錯第一時間否認

一個偷吃糖果的小孩,被母親發現了,他很可能第一時間就是想避免麻煩,get out of trouble,而他以為最快的方法就是令媽媽覺得事不關他,因此「否認」(Denial)。成年人不明白為何小孩子會為小錯而撒謊,這是因為孩子的心理成熟程度未懂得分辨甚麼是大錯,甚麼是小錯。少不更事,偷的即使是一粒糖很可能對當事人來說已經是一件大事,終歸在他們的小宇宙中不存在滔天罪行。同時,說一句「唔關我事」是最輕易的,比起他們因承認責任而接受的後果,後者表面上是比較複雜,令他們難以想像。「否認-> 脫身」VS「承認-> 麻煩-> 懲罰」,小孩在未明白「撒謊是罪加一等」之前,便以「小聰明」解決困局。

希望以哭來免責

跟否認類似, 但不完全一樣的是「歪曲」(Distortion),即是承認卻不和盤托出,甚至把細節說到不清不楚,也可以是完全相反。不論是「否認」和「歪曲」,都是天生的一些心理反應。又回到偷食糖果這個小罪行,當被問罪時,有些孩子不撒謊,但就是不停地哭,把自己的狀態倒退到完全未懂性的階段, 因為這個時期的他們是免責的。「退化情感」
(Regression),也解釋了為何有時小孩被責罰時會哭得歇斯底里。

防衞機制的6種原則

佛洛依德的女兒安娜(Anna Freud)在1936年出版了《The Ego and the mechanisms of defense 》,承襲了父親的論點再發揚光大,論述人類對於負面情緒和後果的自我防衞機制。自此,也有不少補充的說法,但始終離不開六種原則:(1)潛意識的表現(不自覺)(2)保護自我(3)在負面情況時使用(4)是人類性格行為的常態(5)長期和過量使用會導致病態(6)各種機制各有特色。

作為父母如能好好研究一下心理的自我防衞機制,說不定可更了解孩子,甚至更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