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媽媽以失傳魚鰾湯維繫三代人 辛勞製作傳達母愛|Kissmom專訪
代表喜慶的味道 一家人的風光
當城市人遇上客家媽媽,最好奇的當然是客家菜。問鍾太最愛的是什麼?這位客家媽媽一定豪不猶豫回答「當然是客家魚鰾湯。」她以團圓、上一代客家味來形容這碗湯。團圓,皆因每逢節日,中秋節、冬至、年三十、開年時,鍾太就預早準備煮一鍋好湯迎接屋企人。「只要我說今晚有客家魚鰾湯飲!個個即刻回家,他們好喜歡的。就算要返工趕不切回家,都會跟我說『唔該留啲畀我』。」鍾太笑言。除了上述的節日,如果鍾太煲魚鰾湯就代表家有喜事,有人生日,有親戚來訪,難怪她以「團圓」形容這碗湯。
而且客家魚鰾湯也代表面子,不是一般家庭食用的。以前的客家人生活很簡樸很節儉的,收入很低微,煮一次魚鰾湯等於一家人半個月收入,那何來每日煮呢?有些客家人為了未能負擔,只好以豬皮代替,當然味道上未及魚鰾帶來的鮮。鍾太總是十分慶幸家人捨得煮給她。
客家媽媽緬懷的老客家
而上一代的客家味,正是鍾太作為客家媽媽才有的回憶。現在一人擔起一個家庭的三餐,那些謹存的柴火糭,辣而香的辣椒醬,有口感的香蕉蛋糕等等,一數就知她有媽媽級出色技藝。但其實鍾太的一手好菜,是從小學習而來。小時候的她對煮飯卻一曉不通。只不過細路仔時,看著屋企人煮餸,從旁幫手,自自然學到幾招。「那時新年,全屋的人都要幫手,小朋友要幫手抆雞毛、鴨毛。然後會聽到有人在門外喊『收鴨毛!』,我們便雀躍拿著鴨毛換火柴。這些現在都沒有了。」因這些憶,她發現這碗魚鰾湯能凝聚一家人,齊齊整整,合作煮碗好湯。
為家人用心製「家的味道」
稱得上「好湯」,當然要花好幾倍心機和執著才煮得好。魚鰾湯的主角是魚鰾,鍾太為了買到厚肉、呈金黃、完整的門鱔魚鰾,特意入家鄉沙頭角找。回家還要以拜神雞、豬骨配合冬菇、火腿、髮菜、魚片頭煲湯頭,一小時候撈起雞再去皮拆骨,撕雞肉備用。同時,她要把握時間浸魚鰾,當魚鰾浸軟,就要清除內裹的腸和沙粒,再剪成手心大小,以保留口感一啖一塊。再回灶頭,加雞絲、魚鰾滾湯,最後切上青蔥、芹菜冚蓋焗一焗,方可上枱。魚鰾湯一煮動輒一、兩天,不能放過夜,否則鮮味盡失,浪費千多元的食材,可謂心機菜。但鍾太總把「唔複雜」掛在嘴邊,繼續堅持煮沙頭角客家人的味道。
傳統今非昔比 盡綿力承傳客家味
不過,隨時代的發展,的確有很多味道今非昔比。她坦言做新抱時已經沒有太多傳統束縛,奶奶的思想很摩登。那時,鍾要出外工作,奶奶也知道要她同時兼顧傳統和工作是無可能,所以沒有堅持鍾太要做傳統客家媳婦,打理家庭,做傳統的客家菜。不過鍾太一代的客家人,都是客家人通婚,新抱都是客家人,變相他們能保持傳統的客家味道。加上為人念舊的她,長大了,反而會主動回憶小時候吃過的味道,然後自動上網查閱有關資料,試著重塑那難忘的味道,望盡一己綿力保留客家文化。
希望孫仔喜歡 皆因好意頭
客家魚鰾湯就是跟著鍾太記憶的味道而來。她很希望孫仔愛飲,因為用料夠好意頭。鍾太難忘小時候阿叔和阿嬸對材料的執著。一定要攞拜神那隻雞和豬肉去烚,烚了後才留起來煮客家魚鰾湯。因為通常煮魚鰾湯是為做節,要有雞,有豬肉,才代表那家人富足。阿叔更堅持要落芹菜和蔥,代表小孩一家人勤勤力力蔥,也代表他們聰聰明明。所以到今時今日,鍾太都一定會在湯面加青,讓後代聰明勤奮。
為孫仔願做窩心婆婆
除了做好吃的餸菜給最愛的家人吃,日常還負起湊孫的責任。鍾太坦言將以前湊仔女的方法複製到孫仔身上,有時也與時並進,上網認識下看看現在人家湊孩子的方法,試著用在孫仔身上。她沒有刻意的管束,不過都有些堅持。如孫仔一定要中午沖涼,睡前要脫些衣服,以免他起床而著涼。「其它真的沒有什麼特別。我對他無太多要求,只要跟一些指令就好。最緊要他開心,肯食飯,肯瞓覺就OK。」她恩惠地看著孫仔。或許一碗魚鰾湯可以令孫仔乖巧,全因鍾太小時候都為了這碗湯當個乖孩子。「過時過節聽到屋企人煲魚鰾湯,我們那幾天就會醒醒定定,要乖,心怕錯過這美味的鮮味。」她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