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式教育

德式教育15道法則 尊重孩子 適度自由和磨練教出獨立有個性的德國小孩

育兒

廣告

德式教育一向備受推崇,可能與德國人給我們的印象有關。他們有個性、有自信,堅穩而有原則,因為德式教育不講寵愛,父母著重規則、講身教。德式教育講規矩的同時也以孩子為本,尊重孩子的價值,所以也重視他們的快樂和自主能力。適度的規矩和重視,教出快樂又有自理和決策能力的孩子。

撰文:Ruby|圖片:Shutterstocks

德式教育的特點

德國家長一直堅信孩子有自己的特點和地位。子女不是父母之下的附屬品,所以孩子在父母心中是一個完整的人,尊重他們,親子也非從屬關係。所以德國家長特別注重孩子的感受和自我發展。但不是指溺愛之類,他們選擇適度的放養方國,讓孩子做,讓孩子自己完成,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同時,父母也會為子女帶來一定程度的教育,以身作則,談禮儀,講尊重。

德式教育
在德國養寵物也是學習的一部分,從中小孩學懂關心和照顧,懂得承擔責任。

法則1:身邊所有事物都有啟發的能力

家中的小貓、小狗,甚至一花一草,都可以成為孩子的老師。因為它們教會孩子愛生命,懂得付出愛心,與動植物相處,就是學習。到長大後,小朋友就能和他人相處,擁有愛的心,關懷弱小。

德式教育
吃飯的禮儀是日常生活的習慣,尊重、禮貌也成為習慣。

法則2:重視餐桌禮儀

德國人的餐桌禮儀與法國一樣來得多!從餐具的擺放位置,左右手運用的規則,如右手拿勺喝湯,叉子翹起意大利粉放在勺子扭成一團才吃,吃魚的刀叉不得用來吃肉和芝士等等。還有吃的儀態,德國人比較重視吃飯時的儀態,用餐時不出聲,除手以外的身體部位都不可以放上桌面。可見德國把禮儀和尊重看得重,從飲食禮儀變成生活的習慣。

法則3:家長懂得放手

孩子跌跌碰碰,遇過困難才會成長,才有增益和得著。德式教育,沒有過分的寵愛,當孩子正面對困難,家長、老師不會協助,反而旁觀。因為這是一場訓練,練孩子的邏輯,動腦筋,就能克服困難,解決難題。德式教育下的小孩相信自己能夠完成事情,不需要幫助的自信。

法則4:任孩子想和感受

德式教育裏,父母相信孩子有自己的感受和判斷力,所以他們不會把自己的一套、經驗用於取代孩子身上。鼓勵他們想做就做,有感覺就表達出來,這樣孩子才會有自我和獨立。

德式教育
父母是孩子學習對像,爸爸媽媽做什麼,孩子也會仿效。

法則5:要以身作則

做好榜樣,父母需在日常中處處表現出來。例如守時,德國父母好明確的教孩子,遲一秒都是遲到,若然父母遲到一秒鐘,縱使是長輩也有責任向孩子道歉。所以孩子就從父母身上學會守時和信用。倘若父母破壞規則,孩子又會仿效,輕視規則,因此在德國,身教有其著重要的地方。

法則6:放手讓孩子面對失敗

當孩子跌倒了,德國家長就會就會鼓勵他們站起來,這樣可以讓孩子明白,從失敗中負上責任,知道自己的不足和失誤。最重要是他們從過程中會自己尋求方法去解決,為自己負責。讓孩子在碰撞中成長,而不是在呵護中長大,有助磨練孩子的勇氣和膽量,這兩個性格特點正是德國人民的特徵。

德式教育
在玩遊戲的過程,也可學到知識。

法則7:玩樂比成績更重要

德式教育對成績看得比香港輕,德國孩子在幼稚園裏不是學升小學的面試技巧,也不是小學的課本範圍,而是忙著玩。當然,這與德國政府有關,當地政府禁止幼兒6歲前學字,讓他們玩樂,在校園裏,孩子忙著想玩甚麼,怎樣玩。而老師的角色則是觀察小朋友的性格、取向和發展,再引導他們發展潛能。

德式教育
幼兒教育沒分年齡,混合一起活動、上課,孩子就會學識照顧他人,和與人相處的技考。

法則8:混齡教育

這與香港有很大的差別,德式教育沒有K1、K2、N班之分,當地的幼稚園是採用混齡教學方國。不會明確劃分班級,而是按發展情況分組。所謂的升組,就是取決於孩子日常生活中的自理能力和習慣。若孩子能自行進食、換衣服,懂得上廁所等,就可以升組。而且不同年紀學生聚在一起活動,唱遊、遊戲和畫畫、聽故事,年幼的同學可接觸年長的哥哥姐姐,年紀輕的學習與人相處和尊重,年長的學習照顧,孩子就更勇敢、大膽和有更強的自理能力。

德式教育
德國家庭很著重親子關係。

法則9:家庭氣氛和諧

家長處事、性格影響孩子,所以一個和諧,關係良好的家庭就能教出性格平和的孩子。反之,家長在家裏呼呼喝喝,使用暴力,那麼孩子有樣學樣,也會變得暴力。德國家長喜歡一家人相聚的用餐時間,這是父母愛孩子的表現。加上,父母沒有所謂的過度權威,把尊重孩子的一面顯露出來,也解釋了德國孩子自信之源。

德式教育
多發問,多發表是德式教育主張的方針,好讓孩子有批判思考和思想。

法則10:鼓勵孩子與大人爭辯

德國家長懂得尊重孩子,給他們的發言權,花時間理解孩子的想法。就算對孩子說話時,也會要半蹲,或是以眼睛對視。這樣孩子找到自身的價值,勇敢說出自己的想法,看見家長的認同,就會更有信心發展所長。另一方面孩子懂得說不,代表孩子有自信,懂得表達主意的勇氣。當孩子拒絕,說不時,德國家長不會因而憤惱,這代表孩子已有獨立的思想和判斷力。

法則11:適度的懲罰

德國人又給人一種有紀律性,刻苦的印象,這源於不寵溺和適度懲罰。因為父母相信孩子需要吃苦,過分溺愛會讓他們依賴,甚至變本加厲。適度磨練,是對孩子最好的鍛煉。所以德式教育下的孩子,對抗挫折的能力是特別強。可能很多家長感到嘩然,覺得很殘忍。德國父母卻認為這是對孩子的愛。

法則12:定立規則

父母只說教未必個個孩子受落,有智慧的德國父母就會為孩子立規矩。從小讓孩子建立規則意識,與孩子協商,要求孩子遵守這些規則,讓孩子知對錯。訂了規則,就要堅持下去,讓孩子按照協議行事。父母必須言行一致,孩子才會遵守規則。

法則13:放養教育

孩子是一棵種子,在長成大樹的過程中,父母就像園丁一樣,需付出關懷。指的就是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好性格和好習慣,也不吝嗇鼓勵、培養孩子的自我和主動。所以德式教育下,父母不會以不準、不可以、危險作為阻礙孩子踏出第一步的動力,就讓他們試吧!

 

德式教育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才能,德國家長就是讓他們發揮。

法則14:自己孩子是獨一無二

俗言有云:人比人比死人,比較好的一面是遇強愈強,但壞的一面是打擊信心。德國父母明白看到自己孩子的特點,同樣也會看到別人孩子的特點,又何需比較,因為每個孩子有自己的專長和特點,有些優、缺點是其他孩子所沒有的。何必因比較讓孩子失去自我?

德式教育
閱讀是德國孩子的日常習慣。

法則15:重視文化

德國人相信閱讀可以讓孩子學知識,親子共讀也是加強親子關係的好方法。德國電視台曾作出調查,在德國聖誕禮物銷售排行榜中,以圖書排行榜首。當地也很流行親子共讀,父母會抽出時間陪伴子女。爸媽會在日常和睡前給孩子讀故事,孩子還會提問,讓孩子找到閱讀興趣和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