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測驗

心理測驗|「我唔知第時做乜好…」 用心理測驗找孩子未來和理想職業

育兒

廣告

Denise今年中五,患混合焦慮抑鬱症約一年多。她渴望到英國升讀大學,遠離眼前的傷心地。可是,選科的問題讓Denise十分苦惱…英國的大學聯合招生系統UCAS與香港的JUPAS不同,它鼓勵學生選定一個想修讀的學科,撰寫相關的個人陳述,然後向5所心儀的大學遞交同一學科的申請。由於截止申請日期較早,Denise被催促盡快決定想報讀的科目。眼見身邊的朋友開始有目標,她卻毫無頭緒,使她焦慮的情況加劇。
心理測驗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沒有目標的苦

Denise灰心地向我訴苦:「我已經諗咗好耐,但係諗極都諗唔到!我真係唔知第時做乜好呀!…」。Denise的情況在高中生中頗為普遍。在缺乏指引的情況下,學生不知應怎樣為未來做決定。曾有個學生就自己找不到目標,卻被要求勤力讀書的情況作比喻:「我好似被人掉咗落海中央,好努力游,但係唔知應該游向邊個島。於是係海度掙扎,好攰…」

心理測驗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3步理想職業 專家助給/找答案?

許多家長會直接建議,甚至要求子女選定某些職業,最終衍生不少問題。其實,較好的答案,往往是透過審慎的探究及反思得來的。因此,我不會直接給Denise答案,而是提供一些實證為本的思考導向和工具,協助她找到明智,又令自己信服及滿意的目標。

第一步:認識職業

我先問Denise兩條問題作引子:
1. 世上有多少份職業?
Denise嘗試猜:「呃… 200?」
我:「唔同嘅界定方法會得出唔同嘅數字,但係保守計算都起碼有1000份!」
2. 你現在可以數到多少份職業?
Denise想了想,露出帶點尷尬的苦笑,說:「應該淨係數到40份左右。」。

曾有中學生說他只想到10多份職業(小學常識書教的哪些)… 你可以幻想他思考「理想職業」時的範圍有多狹窄,選錯升學方向的機會有多高。

第二步:自我了解

Denise帶點慌張地問:「有咁多份職業咪仲難揀!我點知邊份最啱我呀?」。我以問題開展一個討論,引導她思考:「係揀職業方面,我哋最應該考慮邊3個個人因素?」答案:性格、興趣、和能力!研究發現:這些人格特點與職業類型越匹配,個人的工作滿意程度、穩定性與成就均越高!

心理測驗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第三步:心理測驗

為了協助人找到適合的職業,心理學家們發展了各式各樣的職業性向測試。Holland職業代碼是其中一個被廣泛使用的系統,它根據以上的因素把人和職業歸納為以下6個類型:
– 現實型 Realistic(R)- 如工程師,大廚
– 研究型 Investigative(I)- 如偵探、醫生
– 藝術型 Artistic(A)- 如設計師,建築師

– 社交型 Social(S)- 如教師,社工
– 企業型 Enterprising(E) – 如老闆,政治家
– 傳統型 Conventional(C) – 如會計師,網絡管理員

Holland職業代碼連結

我請Denise填寫一份職業性向測試,她一聽到可做心理測驗便有點興奮。結果顯示她的Holland代碼為SAE —- 適合社交型藝術型企業型的職業。我們一起閱覽報告的分析,建議的職業名單中有幾個我倆都未聽過!我請Denise回家繼續搜尋有關的資料,仔細思考後,下次與我分享3份她會考慮的職業。在她這個年紀,不宜只鎖定一個目標。

Denise目不轉睛地閱讀報告,好像不打算走… 希望明確的思考方向能減低她的焦慮,同時讓她對規劃未來有多一點動力和盼望吧!

不只學生 大人也適合以心理測驗找工作

不只是學生,很多成人都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職業。有興趣的話,我建議大家做做網上免費的測試,看看在事業上有沒有調整的需要和空間,讓日後生活更美滿!我上星期好奇做了測試,發現我的職業性向在近10年從SIA變成AES!更有趣的是,SIA的建議職業包括心理學家,而AES的建議職業則包括作家…

心理測驗 心小姐是教育及兒童心理學家、書籍《校園療心室 - 劃出未來‧點燃學習 》和《校園療心室2 - 自主情緒‧實現真我》的作者。兩本書均被提名十大好讀及被挑選成為digidad 12本獲資助的書籍。心小姐自小喜歡思考,尤其鍾情研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愛好與人傾談,堅信「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認為反思和自省是快樂的基石。(圖片來源:受訪者授權圖片)
心小姐是教育及兒童心理學家、書籍《校園療心室 – 劃出未來‧點燃學習 》和《校園療心室2 – 自主情緒‧實現真我》的作者。兩本書均被提名十大好讀及被挑選成為digidad 12本獲資助的書籍。心小姐自小喜歡思考,尤其鍾情研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愛好與人傾談,堅信「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認為反思和自省是快樂的基石。(圖片來源:受訪者授權圖片)

註:為保障學生的身份,文中的個人資料經過改動。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