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性緘默症

患選擇性緘默症 孩子有口難言

育兒

廣告

有些孩子總在不恰當的時候說話,給我們「多口」的印象,有些孩子卻總是在恰當的時候不說話,以上情況同樣令父母苦惱。這些有口難言的孩子,往往並非「不能」說話,而是「選擇性」沉默,因為他們患上「 選擇性緘默症 」。這些孩子會持續在某些特定及預期說話的社交情境不說話,例如在學校,反之,他們在安全和自在的環境中,通常指在家中,卻可以正常地用語言和別人溝通。

這些孩子語言表達及理解能力往往沒有困難,也並非受到例如口吃等溝通問題影響,不過,他們在社交情境中容易表現緊張及畏縮,會以緘默作為減少內心恐懼的「擋箭牌」。同時,部分患有「 選擇性緘默症 」的孩子,在成長學習階段經歷不少創傷,致未能在安全的環境中學習及使用語言。若果父母因此過分維護,甚至獎勵孩子的緘默,又或代孩子發言,有可能令孩子的緘默成為習慣。

 

下頁:如何幫助患選擇性緘默症 孩子

要幫助患上「 選擇性緘默症 」的孩子,須營造一個互信、可預期及安全的學習環境,助他們減少焦慮不安,而家長及學校應共同鼓勵孩子多發聲及多表達。師長可多觀察,掌握孩子發聲的條件,例如孩子在某一兩個好朋友陪伴時,又或在喜愛的美術課,願意多說話,可以配合這些情境作特別安排。

家長可在活動中邀請一兩位不太相熟的小朋友加入,讓孩子慢慢習慣與陌生人對話,他可能只是輕聲說寥寥數字,也沒緊要,最重要是在過程中,鼓勵及肯定孩子的付出及努力。家長要耐心推動孩子說話,循序漸進,例如可先讓孩子寫下提問的答案,然後鼓勵慢慢讀出答案,雖然在初期孩子可能只讀其中一兩個字,或作出聲響,但家長亦應表示欣賞他勇於踏出第一步。

 

下頁:家長不應做

由發聲、單字、數字、一句句子,直至幾句短句,在過程中,家長不宜代孩子發言或恐嚇威脅,以免他依賴家長或害怕受罰而更不願意說話。此外,家長可以配合舒展及鬆弛運動,讓孩子的身體處於輕鬆狀態下說話。

患上「 選擇性緘默症 」的孩子往往不懂如何表達自己的焦慮恐懼,能夠以接納、耐心及肯定的態度嘗試了解孩子的困難,實是幫助這些孩子重要的第一步。


{"IPTC-DATA":"NMG","data":{"photoID":2314560}}

陸詠詩
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臨床心理學家,香港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並為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會員及澳洲心理學學會會員,多年來為有特殊需要兒童及家長提供專業的心理評估及治療。

參考資料:衛生處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