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點解要食藥?」 不知有情緒問題少年自白 面對孩子不適家長的5個應對法
情緒問題少年Ken與父母的故事
情緒問題少年Ken升中後,應付不了沈重的學業及朋輩壓力,漸漸萌生完結自己生命的想法。半年前,父母發現Ken向網友表示對未來感到無希望,覺得情況不妙,於是帶Ken看兒童精神科。醫生根據Ken的情況,確診他患有情緒問題,開了一些藥給他。同時,醫生也認為Ken的注意力和社交能力均較弱,希望家長多加留意。父母對Ken服藥並不抗拒,卻不知應否告訴Ken他有情緒問題,亦不懂得如何開口,於是決定遲一點才告訴他。 同時,Ken不敢問自己有什麼問題,縱使覺得困惑仍聽話吃藥。
孩子應知道診斷嗎?
其實不少家長有同一個問題,究竟應不應該坦誠告訴孩子他們有SEN或精神問題
不欲孩子知實情的5個原因
常見的家長擔憂包括:
– 孩子知道後感到傷心或憤怒
– 孩子對自己有負面的印象,影響自信
– 孩子以確診作藉口,在生活上躲懶
– 標籤效應/自我實現預言
– 父母自身未能接受確診/承受負面情緒
適切分享實情的5個好處
然而,綜合研究和我的經驗,若父母能以合適的方法與孩子分享專業診斷,往往是利多於弊,其中好處包括:
– 避免孩子感到迷惘無助,對自己的情況胡思亂想
– 引導孩子了解、接受、甚至欣賞自己的獨特性
– 為孩子提供清晰可行的方向去解決/改善問題,從而給予希望及動力
– 讓孩子覺得被成人尊重,有助建立互信的關係,提升往後支援的成效
– 協助孩子找到「同類人」,明白自己在面對困難的路途上並不孤單
什麼時候講?
– 沒有固定答案。一般在孩子思維和情意發展較成熟時,或孩子留意到自己與朋輩
有區別的時候。
– 不要等到問題嚴重,或出現負面經歷才告訴孩子! (會更難接受/打擊會更大)
講實情的6個技巧
根據孩子的年齡、性格和喜好,可以採用以下方法:
1. 保持正面和客觀(如在開始前解釋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強項和弱項)
2. 誠實及清晰地解釋有關的資訊,盡可能解答孩子的疑問
3. 運用繪本、書籍、網上的影片或資源
4. 分析症狀對生活的正面及負面影響(如完美主義讓人進步,同時亦造成壓力)
5. 利用比喻解釋(如焦慮症像情緒放大鏡)
6. 引用具鼓勵性的榜樣(如現時全球首富Elon Musk有自閉症)
當然,家長也可以像Ken爸媽一樣,請專業人士(我/精神科醫生)解釋診斷給孩子
聽 。
希望Ken得到更多自主感
面對像Ken的中學生,在得到家長同意後我一般會讓他們參與評估的過程,提升他
們的自主感。我問Ken:「你想唔想知道唔同嘅SEN同情緒問題嘅症狀,然後再聽
我解釋你嘅情況?」Ken用堅定的眼神看著我說:「想!」
在我講解Ken的問題時,Ken表示大部分症狀與他的情況吻合。此外,他懷疑自己的學習及社交困難源自注意力失調和自閉症,希望我能為他作進一步評估核實。在我和家長答應安排全面的心理評估後,Ken輕嘆:「終於有人同我講發生咩事啦!」。
學生的想法也值得被重視
教育心理學家在評估時除了使用評估工具、直接檢視學生的行為表現、也會搜集多方的觀察。一般我們會邀請家長和老師接受訪問及填寫具常模的問卷,而不少問卷也有提供為十一歲以上的兒童自評的版本呢!
註:為保障學生的身份,文中的個人資料經過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