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小朋友成為 大話 王
廣告
我們小時候,恐怕都講過大話,幸好未至於成為「 大話 王」。但家長也許會發覺,小朋友在3-8歲這段期間,說謊的情況比較普遍,有些家長生第一胎後已發覺這點,而跟着來的弟弟、妹妹也是這樣,於是大惑不解。
其實很簡單。在心理學上,小朋友說謊,很多時是為了逃避不開心,例如逃避損失、逃避焦慮的感覺等等。3-8歲的小朋友,正處於探索這世界是否自己想像的理想世界的階段,但隨着年齡愈來愈大,他越發覺這社會和自己要求的有差異,並非那麼理想,例如原來不是想吃甚麼就可以吃甚麼,也不是想玩就可以玩的。
他們發覺了這情況,但往往未能立刻接受現實。在他們這階段,行為的框架尚未算多,社會對他們沒有太多的制約,於是,他們可以透過幻想,以講 大話 的模式,令自己覺得舒服點。這也就是佛洛依德所說的「本我防衛機制」,可以令自己繼續開心。在小朋友來說,這樣做有何不可?其實若社會對成年人沒有制約,不少成年人也可能會這樣做。
下頁:玩公仔都係講 大話 ?
所以,當父母發覺自己的小朋友常常講 大話 ,首先不要用負面的方法,例如抨擊、批判等等。即使父母對孩子變了「 大話 王」感到很沮喪,或者很憤怒,都應避免用負面的方法處理。我們可回想一下,自己小時候也曾說過很多謊言,當時不知道為甚麼,其實正和自己的小朋友一樣:在這刻一個小朋友,只可用講大話來逃避不開心的事。社會對他們的制約固然比成年人少,但同樣地,他們可用來逃避不開心的途徑也沒有成年人多。
有些父母可能覺得難以接受子女講 大話 ,但從另一角度看,在心理學上,小朋友玩洋娃娃其實也是講 大話 的一種。他們很想一天廿四小時都擁有父母,但現實往往不可能,於是喜歡上洋娃娃。父母見子女喜歡,也樂得買洋娃娃給他們。然而這洋娃娃是一種物件投射,小朋友用它來取代了父母,實際上也是講大話的一種模式,只不過這 大話 不是為了騙人,而是為了自己開心。我們既然完全能接受小朋友把洋娃娃作為物件投射,也應理解他們有時會講大話來逃避不開心,這樣便較容易處理子女講大話的問題了。
林家進博士
臨床心理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