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教養平衡?專家教從「一鬆一緊」到教養平衡
這種「一鬆一緊」的教養方式短期內或許有效,孩子可能會因害怕懲罰而完成要求,或選擇依賴較寬鬆的一方以尋求安慰。然而,長遠來看,這樣的方式很可能讓孩子對規則的意義感到困惑,甚至學會「見風使舵」,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一方。結果不僅令家長更加疲憊,也使孩子失去了真正認同規則、學會自律的機會。那麼,家長是否需要在所有事情上都達到完全一致,才能幫助孩子學會負責呢?
教養平衡 | 一致性是基礎 但不必面面俱到
家長的一致性確實能為孩子帶來穩定感與安全感。然而,一致性並不意味著需要在每一件事上完全同步。如果過於追求「面面俱到」,不僅會壓力倍增,還可能使親子關係變得緊張。實際上,一致性應該建立在核心原則上,而非所有細節上。例如,家長可以就「功課需要準時完成,並學會對自己的承諾負責」這樣的原則達成共識,但在執行細節上可以保持靈活,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方式。
例如,一方可以協助孩子制定時間表,確保功課能按時完成;而另一方則可以在孩子遇到困難時陪伴支持,欣賞及鼓勵。這樣不僅能幫助孩子明確規則的重要性,還能感受到家長的理解與關愛。此外,有些孩子可能需要提前設定預期,可以事前與孩子溝通:「放學後可以先休息半小時,但之後需要準時開始做功課。」這樣不僅能有效減少臨時的衝突,也能讓孩子感受到更多的掌控感與安全感。

教養平衡 | 要求與情感回應的平衡
心理學家 Diana Baumrind 提出的教養理論中,恩威並重型(Authoritative Parenting)被廣泛認為是最有效的方式。這種方式強調在教養過程中平衡「要求」與「情感回應」:一方面,家長需要設立清晰的規範與界限,幫助孩子明白行為與後果的聯繫;另一方面,家長也需要給予高情感回應,讓孩子感受到愛與理解。當規則與情感相輔相成時,孩子不僅會願意遵守規範,也會逐漸將規則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
例如,當孩子未按時完成功課時,家長可以先清楚說明規則的重要性:「學識管理時間好重要,呢個係你需要學習嘅責任。」然後再表達對孩子的理解:「我知道你今日可能覺得好攰,不如我地一齊諗下,有咩方法可以幫助你完成?」這樣的對話,既能強調規則的必要性,又能讓孩子感受到被支持,從而減少孩子對規範的抗拒,逐漸學會自律與負責。
教養平衡 | 學懂用心傾聽
很多時候,孩子會因規則感到壓力或挫敗,家長應避免急於解決問題,或者提醒孩子遵守規矩。當刻孩子更需要的是感受到家長的理解。我們不妨停下手上的事情,專注地聆聽孩子,讓他們知道自己的感受是被接納的。例如,當孩子抱怨「好煩呀!功課咁多!」時,家長可以簡單地回應:「我聽得出你壓力好大,真係覺得做唔哂。」幫助孩子表達情緒。等孩子放鬆後,再一起討論:「咁我哋可以點分配時間,令你做得輕鬆啲?」這樣的對話,既能支持孩子面對困難,又能維護規則的重要性。
此外,家長的以身作則同樣重要。當孩子看到家長尊重承諾、按時完成責任時,他們會自然模仿,並將規則內化為共同的家庭價值。
教養平衡 | 找到屬於家庭的平衡
教養孩子是一場漫長的旅程,家長無需事事追求完美,也不需要在所有事情上達到完全一致,更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家庭的平衡點。規則能夠幫助孩子提升責任感及自律,但背後的愛與理解更為重要,才能讓孩子真正內化這些價值。

家長可以考慮定期與孩子進行溝通,例如每週安排一次家庭會議,回顧規則的執行情況,並傾聽孩子的意見。這樣的互動不僅能讓規則更具彈性,也能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除此之外,家長還可以嘗試使用正向語言來塑造規則。例如,將「不要總是拖延功課」改為「先完成功課,然後再輕鬆休息」。正向語言不僅能讓孩子更自然地接受規範,也能減輕孩子對規則的負面印象,當規則與情感回應相輔相成,孩子自然能學會自律與負責,並且感受到家長的愛與關懷。

文章: 秦嘉琪女士 Kayden Chun@APPHK 輔導員
Kayden的突顯強項:
1.社交智慧、2.正直、3.愛、4.寬恕、5. 謹慎
Kayden擅長學童及青少年輔導,運用學童為本遊戲輔導去改善學童情緒行為問題及困擾,近年更積極研究正向心理學,為家長、學童、社福機構提供正向小組及講座,並於學校及社區舉辦正向攤位活動,務求向大眾宣揚正向訊息。此外,Kayden亦擅長為有特殊學習需要(SEN)學童提供正向為本的小組、個別輔導及家長諮詢,盼助他們發掘自己及學童的品格強項,促進正向關係及其幸福感。
香港遊戲及心理治療學苑 (APPHK)由一群資深的心理學家、社工、輔導員及治療師等組成,多年來致力在學校及家庭推廣正向教育、正向教養及品格強項,以提升孩童的心理健康。中心亦提供一站式遊戲輔導、親職諮詢及SEN訓練,讓家長得到全面支援。
APPHKORG 2月主題:四両撥千斤?以正念輕鬆教養孩子?
活動報名表: https://forms.gle/UJcFPU6AAUwo1DDD9
SEN 家庭全方位支援報名表 :https://forms.gle/egxCz56kB2N3biT4A
SEN正向支援訓練計劃報名表 : https://forms.gle/G6KCHqHbPULC7vYh7
SEN恆常社交情緒小組報名表: https://forms.gle/epRR9zaMrtpw8HvT7
APPHK Instagram: apphkorg
APPHK Website: https://apphk.org/
APPHK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apphk.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