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媽媽以23年教育經驗 教3招平靜情緒 免勞氣應對孩子失控【KissMom專訪】
編輯:Ruby|圖片:受訪者提供
1)當初為何投身教育界?
當初不想坐辦公室,誤打誤撞進入幼兒教育這一行,由教師、行政老師至校長,經過了23年,由證書課程進修直到完成碩士學位。這些年,通過見證、參與和陪伴孩子的成長,獲得一種莫大的成就感。幼教,已成為我喜歡並且值得投入的終身事業。
2)作為校長媽媽,教別人的孩子與教自己的有沒有分別?
即使自己從事教育工作多年,但母親這角色是首次擔當的。我也經歷過沮喪,記得有一次,我們因一些事情鬧不快,孩子回我一句:「媽媽在學校不會鬧人,點解喺屋企會鬧我?」令我領悟到,不會有一定的程式教會子女做父母心中的乖孩子,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性格是與生倶來,好多事情都沒有人教,我們要透過經驗自然會學懂。何必心急呢?所以我不會形容是在教我的仔女,而是和他們一同成長,與他們做朋友,甚至有時候他們也可以做我的老師,教我認識新資訊、新潮流等。因為他們,我在學校也能與年青老師有共同話題呢。
3)面對孩子情緒失控,你會點做?
其實要處理小朋友的情緒有3招可以參考:
首先要處理的,是成人自己的情緒。記得有一次,我好不耐煩教子女做功課,結果我也要先自我平靜。後來仔女就傳送了一段「Bad Dad Yells At Son For Grades Good Dad Teaches Him a Lesson」Youtube片段,讓我明白,要平靜地管教他們才是有效,真是發人深省。
第二,家庭是孩子學習情緒的第一個場所,因此,只有父母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做好身教,才能給孩子情感上的支持,並形成良好的親子溝通。
第三,我平時盡量運用正面管教的溝通技巧,用平和不帶情緒的語氣和他們溝通。
4)你懂得很多教育理論和方法,但實行時,是否有效?
隨著社會環境和價值觀的改變,現在的教育觀和以前是不同的,完全用既有的方法教現在的小朋友,也是行不通。教育理論只是概念,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怎麼能用一個概念去教導所有的孩子,所以要靈活變通的教養。比如獎勵計劃:我們下意識以為只要給些「小甜頭」,小朋友便會服服貼貼聽話,但現在的孩子物質豐富,生活在萬千寵愛的世界裏,對各方面的追求一直提高,而且幼兒、小童、青少年在各個階段的需求,都在不斷改變,獎勵也應根據每個孩子的特點而改變。
5)事業上,有遇過最深刻的經歷嗎?
從事幼教,我們要有青春活力的心境和時刻保持正能量,因為我們面對的都是天真無邪的孩子,雖然會有很多煩心事,但是快樂還是要大於煩悶。在一個充滿童心的地方工作,作為幼稚園老師,外表都要比真實年齡年輕,永遠笑容滿面,充滿正能量。幼稚園老師尤其要願意接受新事物、有創意。
近年工作上最深刻的,一定是面對疫情的影響,全港學校停課長達數月。在這段艱難的時期,本校上下一心,老師們集思廣益,為幼兒提供多元化的學習支援,教學形式有Google Meet、教學錄影等等。師生亦在半年內,舉辦了4次網上直播互動慶祝會,一同使出渾身解數,讓孩子有歸屬感。當大家每次都以為已經做到最好,但沒想到下一次還能做得更好,更有新意。
6)你如何抽離校長的角色,投入媽媽的角色?
我做校長的時間比做媽媽的時間長。外人看來,對做校長的媽媽,一定有很高的期望,例如校長的子女一定會好乖、校長一定會識教自己的子女等。「校長」這道所謂的光環,可能是動力,但也可能成為巨大的壓力。不過,做父母跟做校長不一樣,需要更多的傾聽、陪伴,給予子女無條件的愛,為子女提供安全感和幸福感。如果我沉迷於校長的角色24小時不收工,那麼我的子女就沒有一個舒展自我的空間。
所以我不會用校長身份做媽媽,而是選擇和他們做朋友,並給他們留白,讓孩子有適度的自由,給孩子自我創造的空間,讓孩子自己話事。父母與孩子最好的關係,就是成為朋友。正好,我的孩子有思想有主見,在相處的過程中,我就放下媽媽的身份,認真聆聽他們的聲音,他們會自由地各自講出想法,從他們講的説話當中,就知道他們的思考方法,增加了解後,我們更能融洽相處。
7)24小時都與孩子相處,你如何減壓?
生活中,每個人都身兼許多角色。工作固然重要,但在一天內,不應24小時都是校長身份,回到家之後,亦要兼顧家庭。每逢長假期,我們全家都會去旅行,由孩子共同訂下路線,享受家人的歡樂時光,製造美好的回憶。當然,也有把自己從家庭、子女中抽離出來的「Me Time」。在我看來,工作和生活並不是在一個天秤上,而是比較像一個圓環,是互利互惠、環環相扣的關係,而不是你高我低不斷追求平衡。
每當孩子出現問題或進步,都會提醒我在學校的教學,讓我有了新的思考角度和延伸,進而對症下藥。在家和子女一起玩時,因為不需動腦,加上輕鬆的環境,可以用來思考工作上遇到的難題,讓你靈感一閃。有時工作中與同事、家長交換一些「家家那本難念的經」或育兒心得,彼此的經驗,亦能讓我豁然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