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貓

為流浪貓發聲

育兒

廣告

家中的貓, 像被寵壞的孩子,食物不對味、玩得不盡興、摸得不順心, 立即臭臉, 看着牠,經常不禁說:「知道你多幸福麼?許多街貓想吃也沒得吃。」上不到樓的街貓, 流浪在街頭,生死聽天由命,據稱,街貓一般只有三年壽命,生病長不大的、被狗咬的、遭車輾斃的,甚至被虐的,在自由攝影師兼義工葉漢華的鏡頭下,以上的街貓實況一一紀錄下來。

葉漢華
經歷:2001年開始擔任新聞攝影記者,用相機紀錄社會實況,包括街貓;創立「捕貓捉影」網頁, 舉行攝影展、出版書籍,更成為義工,為街貓發聲。

與街貓結緣十年
社會本來是人與自然共生, 何時起,人類開始霸佔城市,容不下貓狗,就連飄落棉絮的木棉樹也想滅絕,跟自然相處有多難?「你我生於的社區本來就是取自自然,礦石、木材都是大自然,城市化用了不少自然產物,影響動物的生活,人類給一些位置與空間予街貓,是非常公道的。」葉漢華為街貓發聲。街貓從來都不奢求, 住屋要求十分低, 葉漢華表示沙地,可以睡,上面有樹葉就很不錯;石屎板,也可以睡,上面有紙皮布碎更好,紙箱、發泡膠箱等人們眼中的廢物,實情是街貓的安樂窩。葉漢華可說是街貓代言人,與街貓結緣十多年,拍下的照片以海量計,每張相片都記載貓的故事。

暗角後巷是街貓的家。

街貓適者生存,無懼城市障礙。

港聞攝記紀錄社會
2001年,葉漢華在「攝影記者搖籃」之稱的觀塘職訓畢業後,投身新聞攝影記者,本來對貓沒有特別的情意結,硬要說就是曾領養校內出生的貓小B,可是,由於小貓破壞力驚人,家人反對,不得已為牠另找家,除此之外,真正接觸貓是當攝記之時。為興趣當上攝影師,在採訪工作間若能擠出空檔,葉喜歡揹着相機四處拍攝。「心態是找任何得意事拍下,我會走小路到陌生地方探索,起初,甚麼也拍,而上班下班總會到荃灣一廟宇附近乘車,那兒很多貓,差不多有近三十隻,拍下牠們,觀察牠們,久而久之,發現廟貓是一個濃縮版小社區,煞是有趣。」慢慢地,他的拍攝對象以貓為主。

年幼的牠們仨還未知世途多兇險。

踏上義工之路
接觸多了,發現各貓的小故事,葉漢華更由觀察者變成圈中人,可以細列第一代廟貓的名字與特色,包括不失霸氣的貓領袖「大佬」、懂得擦鞋做首領左右手的「小朋友」、勇字行頭死於狗口的「大Wet」等等,他說從眾廟貓身上,發現即使很多人輕視貓的生命,但牠依舊展示無限韌力,讓他重新認識貓。他更認識了貓義工,了解貓咪耳朵少了一角的原因,是代表已經接受絕育,雄貓剪去右耳角,雌貓遭剪去左耳角,明白「捕捉絕育放回」以控制繁殖街貓的數目有好處,開始幫忙照顧生病的廟貓,領養了生病的「小朋友」。那時起,葉漢華除了是街貓攝影師之外,亦多了貓義工的身份。

捕捉絕育收回
「前線貓義工的工作主要是餵貓、照顧傷病貓、安排領養和進行捕捉絕育放回計劃,有部分義工四項工作也會做,而我主力幫忙絕育一環。因為與街貓接觸十多年,親眼看到計劃成效。街貓有區域主義,群貓有不同的地盤,如果一區域太多貓,牠們整體健康會差,因為食物不夠分配,營養不夠,健康自會差,另外可供貓隻安全藏身的地方變少,變相暴露在危機中,牠們亦會爭奪資源而打架,多傷患,而貓隻大小便異味濃烈亦會造成滋擾等等,對貓隻、人類也無利。」

葉漢華成功捕捉未剪耳的街貓,準備預約進行絕育手術。

然而,進行捕捉的工作吃力不討好。筆者跟葉漢華來到荃灣一條舊村, 看他如何設置貓籠,用食物吸引貓隻入籠,少點耐性、計謀也不行,最困難是要讓街坊明白計劃的意義。為了不錯捉已剪耳的貓,葉改良了捕貓籠,用遙控人手操作,而計劃前,餓貓咪一兩天,目的是引牠們入籠進食,此方面要跟村民合作,因為他們是慣常餵貓者,貓咪亦會較信任他們,由他們協助,成功捉貓的機會大增,可是,部分村民反對此計劃,不歡迎義工。排除人為因素,貓心亦難測,年少無知的貓易捉,有些卻十分機靈,即使出動腥味濕糧、烤魷魚等美食,牠們也無動於衷。葉說一地區有七至八成貓做了絕育已算不錯,後期或會空手而回。

葉漢華的作品有不少「飛貓」奇照。

相片載滿悲喜
葉漢華身兼義工與攝影師,相機總在手,四處探訪街貓時,會用相機紀錄牠們。看他的作品,難免百感交集,照片中的幼貓們用好奇眼光與相機對視,趣致可愛,下一張作品卻是瘦貓在垃圾堆中撿食物,再下張是街貓攀越滿是荊棘的屋簷,心情頓時轉換成傷感,再看,又看到貓媽叼着小貓咪的溫馨照,心情大上大落。不過,以上正是街貓的實況,兇險的環境下,貓隻總得生存。「多年前任港聞攝影記者,發現報章會報道虐貓慘案,不過,很少進一步有延伸報道,難以讓讀者關注動物權益。拍攝貓的初期,我將街貓相片放上討論區,發現網絡的力量,可以讓更多人關注街貓,於2009年成立『捕貓捉影』網頁,由不定期發放相片,至現時盡可能每日發放一張街貓相。」

分享拍攝街貓秘技
葉的相片不是「呃Like」,每張相皆反映貓實況,其專頁讚好的人數超過四萬五千人。看其相片,大家會驚訝原來街貓無處不在、牠們有千姿百態。問葉
漢華拍攝街貓的心得,他分享:「適當的器材有幫助,例如我會拍一些紀實清晰的照片,而街貓大多數出沒於後巷, 即使大白晝, 後巷也會陰暗,故此感光度高是有着數。另外,拍攝者需要慢慢摸索貓的界線,街貓一般分三類,有一些是只要有眼神接觸,就會逃之夭夭,另有一些是會主動挨近人,這兩類都是少數,較多的第三類是有一道中度界線,你需要試探跟貓的距離,在適當範圍內拍照。還有,有『快』與『慢』之分,慢是靜態,拍攝者可以慢慢構圖,而快是指貓隻在移動中,例如正在攀爬,你就要預計牠下一步,度位置拍攝。」看他的照片,不時出現凌空飛簷貓,就知是「快」類別,還有很多妙用光影效果的貓照,切合了街貓神出鬼沒的形象。

失掉一隻眼的小灶君
芸芸相片中,「小灶君」的相片引起很多網民的回響。有年冬天持續出現寒冷天氣警告,在一舊村落裏,一頭約三個月大的貓咪小灶君為了保命,躲進仍有餘溫的灶頭,牠不理沾上一身灰、眼睛腫得開不了,以取暖保命為先,窩在其中。當時,葉漢華家中已暫託兩頭貓, 怕暫託小灶君會影響貓隻,有種種顧慮,不知如何是好之時,幸好,照片傳播後,有心人願意領養小灶君,讓此頭命懸一線的小貓得救。現時,小灶君已改名為小君君,雖然右眼不保, 但是隻幸福的單眼上樓貓了。葉表示,小灶君算是不幸之中的大幸,愈慘的貓就愈快得到幫助,然而,長期病患或成貓難以被領養。其實,許多街貓並不適宜成為街頭戰士,有很多親人的、不夠機靈的, 不論幼貓或成貓, 也望被領養,有個安穩家。

有家後,小灶君成為美貓兒,改名為小君君。

2012年,香港文化中心大堂舉行「梗有一隻喺左近——城市貓風照攝影個展」

展覽出書 為街貓發聲
2012年,從港聞攝記崗位退下來的葉,有時間沉澱一下新路向,變成自由身攝影師,舉行展覽、出版書籍《街貓》,去年底,更到台灣舉行聯展, 以圖像及文字宣傳關注街貓權益的重要性。人們為何連街貓僅餘的生存空間也抹殺?市民可以不阻撓貓義工的工作嗎?政府可以承擔動物權益的責任?為何照顧街貓流浪狗只落在一少部分人身上?市民可一起分擔義工的工作嗎?筆者相信,以上是葉漢華與一眾貓義工的疑問。根據資料顯示,2012至2013年度,漁護署接收的貓有3,385隻,當中被人道毀滅的貓隻達2,004隻。究竟街貓的生命何價?

後記:再見小貓B
筆者早已聞CCCP,可是未有親眼看過實況,跟葉漢華在舊村走一圈,看見至少有廿頭貓,再看他如何設籠,了解很多。有位村民向他匯報發現了一隻已逝的貓胎,當刻未有發現,採訪後,我一直牢掛着,得知葉發現了牠,看過貓B相,十分痛心,更叫人擔憂的是貓媽的狀況,而我腦中即時想起田間一隻瘦骨如柴的黃貓……

貓隻領域護理計劃
英文簡稱是「CCCP」(CatColony Care Programme),以「捕捉、絕育、放回」管理流浪貓隻數目。未絕育的雌性成貓每年可生產兩胎,一胎可生產六隻小貓,小貓易死亡,而母貓也易體弱生病。街貓還會引發很多滋擾,如打架和交配發出的噪音、排泄物異味等等。現時超過600位登記的CCCP義工,義工可為貓隻排期,進行免費的絕育手術。

資料來源:香港愛護動物協會

●撰文:Esther Ngan
●攝影:黃大立(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