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學習

英語學習的黃金時期

育兒

廣告

在親子英語講座裏,經常有家長問我,他們應否在家裏轉用「全英文台」(即是以英語取代粵語,作為各家庭成員之共同溝通語言),或讓孩子參加英文興趣班,好讓孩子從零歲開始便產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家長最擔心的是,若果留待小一後才「惡補」英語,孩子可能會因而錯過英語學習的黃金時期,或在英語學習的起跑點上輸掉了。

綜合過去三十年的學術研究,英語學習其實並沒有一個特定的黃金時期或「關鍵期」。一個人就算錯過了幼兒階段的英語學習機會,也不代表他/ 她永遠都學不好英文。學者發現,若把語言分成不同的範疇,如詞彙、文法(Grammar)和語音等,幼兒和成人在各範疇的學習表現會各有千秋。

詞彙是構成句子的基本單位,它包括我們所熟識的名詞、動詞和形容詞。就詞彙學習而言,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期,美國的Catherine Snow 教授便發現成人在詞彙學習上比幼兒有更大的優勢。幼兒較容易出現「左耳入,右耳出」的情況。相反,成人能憑藉較高的思維能力(如在學習新詞時聯想與該詞意思相關的詞彙或影像)和學習策略(如借助字典或文字註釋)記存新詞的讀音和意思。

文法是指我們把詞彙結合成句子的方式或法則。一般來說,不論是成人或幼兒,若果他們所認識的詞彙量有限或語文水平低,他們的語法容易出現毛病。這即是說,文法的好與壞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取決於個人所認識的英文詞彙量。

最後,語音是構成個別詞彙的聲音單位,如pen 一字便由 /p/、/e/ 和 /n/ 三個音所組成。加拿大的研究顯示,六歲前和六歲後移居到加國的新移民在英語發音上有顯著的分別。後者較容易保留原身母語的口音,即所謂「鄉音」。

綜合上述資料,我們會發現把幼兒階段定為英語學習的黃金時期是有誤導成分。家長應針對幼兒的學習能力和優勢,因材施教:

(一)要提升他們的詞彙能力,家長有需要透過不同的策略,如唱兒歌、聽故事和玩遊戲等方式,學習同一組新詞,以加深幼兒對新詞的記憶。

(二)要加強他們的文法水平,家長應先擴闊幼兒的詞彙量。若幼兒所學的詞彙來來去去都是水果名、顏色和形狀,他們便在不穩固的詞彙基礎下發展文法。

(三)要改善幼兒的發音,家長應讓幼兒聆聽正確的英語發音。就算自己的英語發音不純正也不打緊,因為現時很多市面或網上的學習資源都是有真人發聲的。幼兒慢慢便會懂得哪些發音方式才是合乎標準的,在發音上超越父母。

幼兒階段並非英語學習的黃金時期。若把語言分成不同的範疇,學者發現幼兒在語音學習上比成人有較大的優勢。但在詞彙學習方面,他們記存新詞的意思和讀音的能力便遠遠遜色於成人。其實要促進孩子的英語能力,除了要因材施教外,家長還需要滿足以下的條件:

讓孩子產生使用英語的動機:
若英語學習變成一件「苦差」的話,孩子在課堂以外便不會「開自動波」學習英語。其次是營造機會,讓孩子透過不同的溝通情景(如上學、通電話、購物、問路、看電影等)學習英語。否則,孩子所認識的詞彙便會局限於某幾個溝通場景。當談話對象改變話題時,便容易接不上溝通內容。

讓孩子與不同的人(家長、老師、同輩等)作英語互動:
若孩子的英語溝通對象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個人,便很難產生動力改進自己的英語。他們會想:「用了這麼多時間學英文,但最後只可以和幾個人談話,這樣值得嗎?」

以個人的成長經驗為例,我來自基層家庭、在公屋長大,家中所用語言為粵語和少許的潮州話,在學校裏亦沒有機會接觸外國人的英語。但在初中時代,由於參與游泳集訓的關係,我「被迫」要用「唔鹹唔淡」的英語與外籍教練和隊友溝通。初時,我感到又聾又啞,我與隊友的關係不是「望而生畏」,便是「欲言又止」。

但隨着日子過去,我與各隊員的關係變得密切起來。當中更有隊員成為我的知己。我們之間有很大的「認同感」,我希望自己的說話方式與他們相似,盡量做到同聲同氣,而他們亦希望在集訓以外的時間與我共處。在潛移默化的情況下,我不知不覺地改善了自己的英語。這反映語言是一種社交互動工具,人與人之間的認同感,可變成一種很強烈的溝通動機。就以上經驗,由於我希望「埋堆」,想和個別隊員成為好友,於是我樂於改善英語。而這種動力亦繼而產生「雪球效應」,令我更有勇氣與不同的友人在不同的情景中談話。

若希望孩子學好英語,家長其實可以考慮孩子有沒有說英語的玩伴。他/ 她是否喜歡英語老師呢? 憑多年觀課的經驗,只要孩子喜歡他的玩伴和老師,不用強迫也會樂於學習英語。

黃國成博士
香港教育學院
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