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藝術美感從小培養 別輕視藝術修養及創意培育

育兒

廣告

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是教育界的金科玉律,然而在不同年代會有不同的詮釋和焦點。香港在2006年出版的《學前教育課程指引》便增加了「藝術」一環,焦點落在「美育」發展範疇。此舉引起了學者訪問家長,並發現當時的家長對個人藝術修養及孩子在幼兒期的創意培育皆被輕視。

撰文、 圖片:仁濟醫院永隆幼稚園/幼兒中心 黎鳳霞校長|編輯:YIU

藝術擴展感官經驗

《學前教育課程指引》指出,藝術可以擴展孩子的感官經驗,幫助他們以不同感官探索及認識世界,並以視覺、聽覺、觸覺和身體動態等,表達個人的情緒感受及懂得欣賞不同的事物,樂於與人溝通,從而獲得滿足感,是一個重要的傳意媒介。

藝術是從累積和構成人類最寶貴的文化與經驗而來,大自然更是寶貴的資源,例如孩子常見的水土、花果、樹木及昆蟲等,皆有其重要角色。水滋潤大地,孕育動植物;昆蟲是植物傳播花粉的主要媒體,幫助植物繁衍生長。幼稚園教育站在教育的起點上,過去十多年,幼稚園善用各式課題進行幼兒的藝術與創意教育已果碩累累。

家庭教育藝術啟蒙

藝術源於生活,家庭教育更具有啟蒙的角色。例如家庭生活的節慶活動每有特色,喜慶的紅彤、圖騰的線條、瑞獸和吉祥物的形態,是孩子最易接觸的文化藝術。又如家中的擺設、衣飾和日用品的用料和設計,也蘊含著很多藝術和創意元素。

筆者深信只要家長日常多引導孩子作觀察,欣賞身邊的人事物,談談箇中的歷史文化;又抓握孩子的好奇心,尊重和聆聽其想法與感受,試試共同觀察事物,由交談引伸至查究、由查究引伸至閱讀、網上瀏覽和參觀博物館等行動,藝術教育並非遥不可及!

創造體驗培育美感

藝術教育目的之一是培育孩子欣賞「美」的能力。筆者建議家長可以為孩子創造體驗,讓孩子欣賞自然物種的斑斕色彩、天然林木呈現的交錯線條、感知植物肢體的平滑與粗糙的共存;水在液體狀況的動態和形成固態狀的立體感等特質後,親子一起由這些經驗引伸藝術創作,例如:壓花草汁、晒乾花草、枝木創作、玩泥巴等,進而動手體驗手繪和印花樣圖案等活動。

 

在親子上色掃彩中經驗黑白轉向彩色,還有玩陶泥、麵團或簡單的物料如:沙石貝殼的拼貼等,那些將零碎化為立體等的視覺回饋,將教人更懂得欣賞和尊重自然之美。我們要對孩子的發展和能力抱有信心,啟發孩子明白天然資源的生態循環,以及與人類生活的關係,相信有助培養出孩子表達情感的動力,達到誘發和提高孩子的藝術修養。

鼓勵孩子探索創新

 

此外,父母接納孩子在其認知層面上作出天馬行空的想像,給予家居藝創空間,跟孩子協議一些簡單可行的紀律和守則,還可以提供一些優質繪本和相關讀物,啟動收集天然和廢舊物料、預備一些簡單的視藝媒材和工具,鼓勵孩子自由去探索和創作。當孩子為生活提出創新想法和解難意念、甚至是改善生活的點子時,家長若能開懷接納,並予以讚賞,肯定他們的表現,孩子的美感和創意思維,便得以不斷地開發!